“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昨晚揭晓

  多位“水英雄”获得“年度人物”称号
  以“人文环保”促进“生态文明”
  谁是2007年度的“绿色英雄”?昨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揭晓,九位个人荣获“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晓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柴静;河南周口市“淮河卫士”会长霍岱珊;北京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吉林省红石林业局退休工人赵希海;前香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江苏省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著名导演张艺谋、冯小宁。另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集体获得特别奖。
  获奖者多为“水”英雄
  今夏的一系列水危机让“水”成为本年度无可争议的环保主题。年度人物的评选结果反映了这一特点:超过一半的获奖者与水有关。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晓健:他是2007年5月太湖蓝藻事件的核心水处理专家,从2005年11月的松花江事件起,曾多次在震动全国的水污染事件中负责应急供水的关键性技术工作。长年超负荷工作使他身患甲状腺癌,但重大水污染事故一发生,他总是带病冲到最前方。评委会对他的评语是:“作为解决2007年系列水危机的核心专家,张晓建保护了公众的生命与健康。他提醒我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技术的进步始终是环保的核心力量。”
  河南周口市“淮河卫士”会长霍岱珊:他是淮河治污行动中最著名的民间环保人士。他对淮河河南段的污染状况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调查,并唤起公众对污染与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2007年,他更是组成“淮河排污口公众监控网络”,为环境监管部门和公众及时提供真实的信息,被称为“淮河上的一双环保眼”。评委会是这样评价他的:“十年来,霍岱珊以一个普通公民的力量,推动淮河治理为世人所关注;他对于环境与健康的前瞻式呼吁,也为现实所验证。他的参与,证明了民间力量能够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补充。”
  北京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她的环境记者沙龙,七年来推动了多次环境事件成为社会热点,成为环保组织和媒体结合模式的开创者。在水电开发过程中,中国西南江河的生态问题为公众所关注,她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评委会对她的评语是:“作为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她的环境记者沙龙开启了中国公民社会和媒体结合的模式;她为西南江河的奔走呼吁,对于保护这片净土作出了特殊贡献。”
  吉林省红石林业局退休工人赵希海:作为曾经的伐木能手,他在退休后的18年里,以贫病加交的身体植树18万株、育苗21.6万株,为松花江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做出了贡献。广大网民对平凡的老人表达了一致的尊崇,有网民说:“70岁的高龄,用自己微薄的活命钱来做绿化事业,试问,多少人能够做到?”评委会这样评价道:“从伐木劳模到育林英雄,一个普通老人的朴素担当,映射着社会伦理转型的先声。赵希海的选择,给了我们环保的道德支撑。”
  [zhaoxihai.jpg]
  吉林省红石林业局退休工人赵希海
  前香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北京成功申奥的重要功臣、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在担任港府公职期间,她推动以最环保的方案兴建港珠澳大桥,保护白海豚。她提出修订香港《2007年污水处理(排污费)规例》的决议案,运作的维多利亚海港的二期净化工程也取得了明显效果。另外,她提倡“污染者自付”原则和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管理计划,为粤港两地的环保合作打下良好基础。评委会对她评语是:“当环境成为粤港两地的共同关切,廖秀东为两地的环保合作搭建了互动框架。她运用市场手段治理污染的成功实践,也为内地的环保机制改革提供了有效借鉴。”
  除以上五位“水”英雄外,评委会还选出了四位来自媒体、企业界、文艺界的年度人物。他们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记者柴静、江苏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著名导演张艺谋和冯小宁。
  来自黄河岸边的山西临汾人柴静,对于老家的环保实情勇探真相、毫不退缩。2007年9月,她采访报道的《山西:断臂治污》在央视播出,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她所在的《新闻调查》栏目,环境选题占到近三分之一,是同类栏目中比例最高的之一。评委会对她的评语是:“作为优秀的电视记者,柴静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公共精神,创造了兼具深度和人性化的环境报道方式。她所在的新闻调查团队,也因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而备受公众尊敬。”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是两年内第二位因从事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而获奖的企业家。评委会对他的评语是:“他通过技术创新,将中国的光伏产业带到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新能源的开拓者,他阐释了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
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中国新能源还只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0.2%,两度把奖颁给太阳能产业的企业家,显示出主办方对新能源事业的特殊重视。
  在九个年度人物奖之外,评委会将“特别奖”颁给了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全体16名工作人员。不同于颁给个人的“年度人物”,“特别奖”是评委会专门为环保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集体设立的奖项。2005年,由企业家组成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荣获此奖;2006年,“绿色GDP”课题组荣获此奖。
  此次获奖的环保总局环评司,被称为“风暴背后的人”。2005年以来他们发动的四次“环评风暴”,不仅使环境问题首次从边缘进入宏观经济和公共生活的核心,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环保思潮的兴起。尤其是2007年实施的“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更是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评委会评语对环评司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在特殊的发展时期,他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和勇气,推动环保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锋力量;他们前瞻性的工作方式,成为政府创新的经典案例。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他们对于公众参与的一贯坚持,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作出了有益探索。”
  冯小宁、张艺谋共同当选年度人物
  当晚备受瞩目的获奖人当属导演冯小宁和张艺谋。自11月26日张艺谋、冯小宁、张纪中三位导演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上后,就引起了网上的巨大争议。有网友认为:影视行业一直就存在盲目追求大制作大场景,并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取景的不良风气,这里作为候选人的某些导演对此负有极大的责任,不应该作为正面人物进入最终的评选环节。也有网友认为:浪子回头金不换,如果有导演在确实做出了积极的绿色行动,也值得鼓励。
  在年度人物摄制组的采访过程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认为,影视行业过去出现一些环保问题可能是影视工作者考虑不细致、不周到,或者说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没有普遍地被唤醒,但是一旦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相信,“绝大多数影视工作者会有自觉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行为”。
  北京地球村负责人廖晓义则认为,对于传媒行业、文化产业里出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对问题本身肯定是不能姑息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正在改变这种状况的努力。”
  评委会则认为,近年来对少数导演的环境争议不应当成为对整个导演行业的成见,对于其中那些确实坚持环保理念、或者进行了积极转变的导演,应该予以认可,以鼓励这个行业进行自我完善,成为社会绿色风尚的重要引领者。
  最终获奖的导演冯小宁,一直注重环保,拍摄了“生命与环境”三部曲,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007年9月,他执导的影片《青藏线》在全国放映,这是一部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环保的方式拍摄的重大环境题材电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也曾连续五次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保护野生动物的提案。
  另一位获奖导演张艺谋,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担负着阐释“绿色奥运”主题的重要责任,他在近两年的电影创作过程中,也积极实践了环保的拍摄方式。作为导演行业的领头羊之一,他的反思和行动将为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示范作用。
  评委会为两名导演给出的评语是:“这是一个特殊的奖,不是颁给完美的环保典范,而是颁给一个正在转变的群体。他们在争议声中进行的转变,是影视界主流环境意识真正觉醒的标志。评委会谨以最大的善意,认可他们2007年的反思与努力,并期待他们验证自己树立绿色社会风尚的决心。”
  两位导演在获奖感言中表示,要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组织下,启动一个绿色影视计划,号召热心导演,每人拍摄一段环保公益短片,合成一部中国环保大片。为之颁奖的中国环境大使、著名演员张国立、著名导演滕文骥也当即表示支持这一倡议。
  评选结果不仅仅取决于网络投票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的评选自9月2日启动以来,在提名推荐阶段共收到网络、信函、传真电话推荐280人,其中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中国网、腾讯网、环保总局网和天天65网站提名通道共收到5万余条提名评论帖子。在263名有效提名人公示期间,网上评论达8万多条。在最后的24位候选人公示投票阶段,搜狐网和新浪网同时建立网投系统,这是两家网站为弘扬“生态文明”理念首次联手。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网上投票数,大大超过了去年,反映了公众对此活动的关注。但在后期的网络投票中,出现了投票数在极短时间内骤然上涨的非常规现象。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下,这也是各类评奖活动中网络投票所遇到的共同问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组委会从2005年第一次评选时就确定了“网络投票占评选权重的20%,社会调查占30%,评委投票占30%,公众评委占20%”的评选方案。因此,最终获奖的九位年度人物得主,不是依照网络投票的排名,而是通过社会调查、网络投票、评委投票及公众评委投票四项加权产生。
  生态文明与人文环保
  时下,触目惊心的污染镜头已成为大多数环保节目的固定招牌,但昨晚的颁奖典礼却令人意外地由江河的历史文化特征切入,彰显出环境保护的内在文化意蕴。
  “翻开版图,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七大水系以及西南诸河,各自滋养了一方文明,经过数千年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今天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哲学艺术、乃至衣冠文物,无不发源于此……”
  开场影片的这段解说词,精确地传递出昨晚颁奖典礼的最大特点——“大历史、大人文”。它将观众直接带入到一部关于“江河与文明”的伤感史诗中,并认识到中国七大水系在中华文明史中曾经扮演的特殊角色。
  “在一个古代中国人的一生中,长江三峡,黄河壶口、西湖断桥、钱塘怒潮、漓江春晓、南海秋月,构成了他关于文明的认知和记忆。然而今天,同样是亘古以来的名字,曾经的风貌却已难寻。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水源污染。“水”变成了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附着于其上的文化记忆,已经逐渐消失了……”
  两个小时内,颁奖典礼一一回顾了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珠江和西南江河的人文历史,并与摄制组三个月内实地拍摄的各个大水系现状进行对比,构成一份完整的2007中国水报告,揭示出江河流域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凸现水的危机将会导致文化和文明的危机。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说:“大江大河,是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承载物。保护江河,不仅仅是保护个人的财产、健康或者环境权利,更是保护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和历史文明。”
  他还指出,中国的环保理念这些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技术的问题变成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问题。现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预示着中国的环保理念即将进入“伦理和价值观”这一最根本的层面。
  作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承办方,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多年来一直秉持“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环境文化”的宗旨。昨晚颁奖典礼从内容到形式无一不在昭示:作为科学发展观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正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获奖者以自身的绿色行动和杰出业绩表明,“生态文明”并非一种悬空的理念,而是一种可能的生活形态。
  “水元素”贯穿全场
  “水”既是昨晚颁奖典礼的主题,更是整场典礼的主线和主要元素。一开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杯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破浪而出,升入星空,呼应着“水”的主题。
  主持人在现场展示了摄制组在一个月内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和松花江采集回来的五瓶水样,从清澈到微浊到混沌到灰黑,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主创人员对各大水系的重污染地段进行的拍摄和图片再现,更具真实质感。
  “水”的主题不光反映在内容安排上,而且也体现在典礼的舞美设计和灯光音效方面。当主持人宣布获奖名单时,获奖人从“水幕”中穿行而出,脚下金色晶体Logo伴随前行,身后水幕上的名字宛如漂浮在半空之中。这些新颖的视频内容、简单纯粹的光效、荡气回肠的音乐以及恢宏大气的后现代舞美设计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充满“水元素”奇幻效果的“视觉盛宴”。
  颁奖典礼星光熠熠
  虽然没有影视颁奖典礼的红地毯,但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同样星光灿烂。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白岩松、中国环境大使杨澜主持了颁奖典礼,这已是他们第三次联袂为绿色年度人物助阵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毛如柏、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张宝明、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晓、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周建等十几位部长,以及联合国驻华机构总代表马和励等出席了颁奖典礼。
  姜昆、黄宏、郁钧剑、赵忠祥、张国立、唐国强、苏叔阳、滕文骥等著名艺术家也作为环境文化促进会的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出现在颁奖席上。
  由潘岳作词、著名音乐人孟卫东作曲的主题歌《绿色中国》,已是第三次在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响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和青年女高音王燕的倾情演唱:“今夜,那一个绿色中国的梦想。我们祈祷,废墟上将重现天堂……”
  压轴曲《路》同样由潘岳作词,著名音乐人张宏光作曲。著名歌手韩磊的深沉演唱,让人们在回顾中对未来充满更多的期待,也准备好更多的力量。“路上有很多美景,有人前行,有人停驻,路上有很多曲折,有人挣扎,有人顿悟。走路的人最怕险处,走到险处才见正路。路啊路,你选择了我,来来往往人生路,靠的是脚步……
  典礼在《路》中达到高潮,但是,曲终人却未散。全场观众惊奇地发现,大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段“尚未结束的镜头”: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的水面,在手电筒光速的映照下,出现了数个咕嘟嘟往外冒水的水柱。这是隐藏在水下的偷排管道排出的污水。当地村民一面带路一面说:“那边还有好几个……我们的铁船都不敢从这里过,要烂掉的……”
  这是摄制组二十天前在浙江杭州附近拍到的工厂夜间偷排污的录像。以这段“黑色幽默”作为典礼的结束,显示出主办方的深刻用意。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有关负责人说:这些尚未结束的镜头预示着,生态文明的道路已经明确,但前进的旅途还很艰难曲折,中国的环保事业需要大家共同上路,共同担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