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7)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课题组成员:徐月宾  李长安
王会肖  程红光  马景义 王平 廖娟 王晓东
支持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存权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 潘 岳
不知不觉中,又是一年春草绿。被誉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晴雨表”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也步入了成长的第三个年头,以更为成熟、完善的形式,再一次与公众见面。与前两次“环保民生指数调查”相比,此次在调查研究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调整。因此,《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更加科学完善并贴近公众生活。
2008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既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磨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公众的生存权”在这场雪灾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面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依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现今环境问题已经对公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度影响,更科学更完善的调查带给公众更多的是警钟长鸣:60.7%的公众对食品安全不放心、39.7%的公众担忧“装修涂料安全”、25.8%的公众对于本地区的空气质量不满意,41.8%的公众把服装材料污染视为“心腹之患”。种种数据说明:环境问题与公众最基本的生存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民生指数是展示公众对当今中国环境质量满意度以及公众环保意识和素养的平台,是“查之于民,示之于众”的相对权威报告。其中的每一项数据都表达着社会最广泛群体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因此有理由相信,“环保”这个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不是区区几个人的救世运动。民生与环保,前者是自人类出现之日起就在不断追求和改善的生存之本,后者则是近几十年才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全新”理念,但现在却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在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成为公众健康威胁的今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存权。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或生态安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没有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公众文化素质迅速提高的同时,公众的环保知识依然处在一个认识“洼地”并且对自己在环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得不到公众的支持,政府进行环保工作总是步履蹒跚,缺乏关注度和公信力。值得欣慰的是公众正在逐渐意识到环保之于生活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并不满于现在的环境质量。近四分之三的民众认为应该在中国推行绿色GDP,虽然目前的努力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而难以全面推广,但公众的强烈呼吁将会成为绿色GDP通行的一种推动。这些可喜的现象说明,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动力,如何更好地凝聚这股力量,使其成为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补充,是各级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的重大课题。
从2005年开始,原国家环保总局陆续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两部规章,就是希望为公众的环保参与提供法律平台,从而让公众面对环保问题时有法可依。刚组建的环保部还将出台一系列法规制度和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为公众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参与创造空间,从而使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做好环保工作的根本。衷心希望《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调查结果能够提高全民环保参与意识、自觉投入到环保行动之中。为了片面发展,我们欠大自然太多太多,该是一起动手回报她的时候了:还大地盎然,使天空明亮,让江河清澈,为世界永续。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生存权,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首要理念和行为准则。
目 录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概述  1
总体指数篇  5
一、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界定及其组成部分  5
(一)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界定  5
(二)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组成部分  5
二、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特点和创新点  6
三、2007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的总体表现及各地区排名  7
四、2007年中国公众对国内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  8
环保意识篇  11
第一章 环保意识指数总体情况  12
一、环保意识总体情况  12
二、环保知识指数  18
三、环保态度指数  29
第二章 公众环保意识的具体表现  42
一、公众对所在地区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认知  42
二、公众对一些环境问题处理的态度  43
三、公众对经济效益好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的态度  43
四、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态度  44
五、公众对在中国推行绿色GDP的态度  45
六、公众对日常环境问题的态度  46
环保行为篇  47
第三章 环保行为指数总体情况  49
一、总体情况  49
二、环保宣传行为  52
三、环保参与行为  64
四、公众环保行为总结  80
第四章 公众环保参与情况  81
一、环保参与度  81
二、公众了解环保知识的渠道  83
三、人们对购买环保产品的态度  84
四、公众对环保活动的支持态度  85
环保满意度篇  88
第五章 环保满意度指数总体情况  89
一、公众环保满意度指数总体情况  89
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指数  92
三、公众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指数  102
第六章  公众环保满意度的具体情况  122
一、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状况  122
二、公众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状况  124
三、公众对大空间的满意度  128
四、公众对个人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129
五、公众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130
六、公众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131
七、公众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  132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34
一、主要结论  134
二、政策建议  135
附录: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调查方法和背景变量  137
一、2007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方法  137
二、2007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的背景变量  137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概述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简称“民生指数2007”)是由环保部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被誉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本报告由中国民生银行予以支持,是自2005年首次亮相以来的第三次正式发布。
本次“民生指数(2007)”首次进行了全国省会城市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了中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省会城市,样本总量包括9011名居民。根据调查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这表明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较低,环保参与度不高,环保满意度令人担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积极;环保意识与环保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即环保意识越高,环保满意度却越低;此外,环保行为与环保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太显著。其中,环保意识对环保行为的影响较为明显。三项指标均不及格,其中有两项得分刚过40分,一项低于40分,这一现实无疑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又敲响了一次警钟。
本次“民生指数2007”的关键词为“环保与民生”。报告中显示,环境污染已经对公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具体来说,2007年我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聚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保问题继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普遍认为环保形势严峻,显示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日益尖锐
调查发现,2007年,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上年有所不同,但环境问题继续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本次调查列出的9个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环境污染问题排名第二,仅次于物价问题,并与社会治安问题一起成为公众关注的三大热点。其关注比例达到了46.1%。与2006年相比,提高了3.8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公众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但与此同时,许多被访者对中国当前的环保形势忧心忡忡。调查显示,66.9%的被访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比上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只有2.7%的人认为不太严重和不严重,比上年大幅下降5.3个百分点,显示公众对当前的环境满意程度急剧下降。相比之下,只有22%的被访者对我国总体环境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高达45.7%的人认为我国总体环境质量一般。此外,有32.3%的被访者对总体环境质量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表明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质量的评价依然不高。
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44%的被访者把责任归咎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更有58.3%认为是“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许多企业在环保方面缺乏社会责任一目了然。
二、公众对政府在环保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努力程度表示认可,也对环保部门的工作寄予更大的期望
本次调查发现,64.4%的被访者认为中央政府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和 “比较重视”,比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16.2%的人认为中央政府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48.2%的人认为“比较重视”,仅有4.1%的被访者认为“不重视”。 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公众的高度认同。由于近年来政府环保工作的不断加强,公众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态度和对政府环保措施的态度都有着较高的认知与认同度。
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龙头”。对环保部门在国民经济当中的作用,认为“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被访者达到45.9%,另有42.4%的人认为作用“一般”,只有11.7%认为“不太重要”和“不重要”。对于当前环保部门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33.1%的被访者认为是“法制不健全”,29.6%认为是由于“权威不够”,其他的问题还包括“素质不高”(21.2%)、“体制不顺”(18%)、“资金缺乏”(17.2%)、“人员不够”(9.3%)等。
推行绿色GDP是完善经济核算体系、健全政绩考核制度的重要举措。从含义上来看,绿色GDP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本次调查表明,高达73.1%的被访者认为“应当在中国推行绿色GDP”。虽然目前政府的努力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而难以全面推广,但公众的强烈呼吁将会成为绿色GDP通行的一种动力。
三、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社会民生的各个方面,并引发公众的普遍忧虑
目前,环境污染的危害几乎无处不在,遍及公众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
水是生命之源,不过,如今的“生命源泉”正在变成无数人的“生命之痛”。调查表明,有32.3%被访者对本地区的水环境表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20.7%对居住小区(村)的水环境表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20%对工作场所的饮用水卫生表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值得深思的是,有60.8%的被访者不知道2007年五、六月间在太湖暴发的蓝藻事件原因;而对于“中国大江大河70%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全部污染”这个严峻的现实,居然有超过一半(53%)的被访者表示“不知道”。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去年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四》综合报告指出,从全球范围而言,污染的水源是人类致病、致死的最大单一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而造成,全世界50%儿童的死亡是由于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造成。中国水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无疑是公众健康最大的威胁之一。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公众对装修污染也开始变得更为关注。据建设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仅在2003-2006年,全国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面积就超过6亿平方米,数以百万计的家庭迁入新居,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也带动了装修市场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装修污染”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正常健康生活。在装修过程中,装饰材料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甲醛、苯、氡气等,如被长期超限吸入人体,可能会引发30多种疾病。世界银行已将建材的有害污染列为全球4个最关键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不少公众花费巨额资金购买的住房,却由于装修污染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一些居民的身心健康由此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在本次调查中,有39.7%的被访者表示对“装修涂料安全”最不放心。与上年调查相比,大幅上升了19.7%。
民以食为天。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土壤、水源的不洁和大量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使得老百姓对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忧心忡忡。更有甚者,少数不法商贩制假售假,把一盘盘“毒药”端上公众的餐桌,酿成了一起起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事故。如何让公众享有一个安全健康的“餐桌”,已经成了广大公众乃至各级政府最操心的事情之一。本次调查表明,和上年相比,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广大公众最不放心的环境事件之一。数据显示,有60.7%的被访者将“食品安全”列为“日常卫生安全最不放心”的选项。
空气污染一直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2012年前还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一任务面临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有关预测表明,到2025-203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大气污染对健康造成的主要危害将使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显著增加。从本次调查发现,我国公众对空气环境质量不满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对于本地区的空气质量,25.8%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19%对居住小区(村)的空气质量“不满意”和“不太满意”;而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一些城市实行了汽车单双号隔日行驶的做法,对此71.9%的被访者表示支持。
服装作为人的“第二肌肤”,服装材料的污染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事实证明,有毒物质已经随着服装走进了我们的家门。色彩鲜艳的时装,使人漂亮、精神,但不少人会在与衣着染料密切接触的部位发生染料性皮炎,出现发红、灼热、斑疹、水泡、丘疹甚至糜烂、渗液等损害。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抽检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1件名牌服装样品中,有20个样品不符合我国的《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不合格率高达64.5%。这其中,既有高档服饰配件,也有衬衫、内衣、婴幼儿服装等与消费者接触最亲密的衣物。针对服装材料安全,有41.8%的被访者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四、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之一,环保意识薄弱是其社会责任缺乏的重要体现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也是环境保护责任的主要承担者。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我国企业的环保社会责任严重缺失,这也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27.7%的被访者对企业的环保行为感到“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其中,对企业污染排放表示不满意的有18.3%,对企业在节约资源方面的表现不满意的有18.3%,对企业参与环保公益事业方面的表现感到不满意的有20.4%,18.2%的被访者则对企业忽视周围居民环保的态度表示了不满。
环境经济政策是遏制企业污染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2007年11月,有12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各银行拒绝贷款,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列入银行“黑名单”并限制贷款,是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对这种“绿色信贷”政策的做法,有44.5%的被访者投了赞成票,36.6%表示“有保留地赞成”,两者加起来的比例超过了80%。此外,还有11.7%表示“无所谓”,而表示“不太赞成“甚至”完全反对“的被访者仅有7.2%。这就说明对污染企业采取限制性的经济政策得到大多数公众的支持。而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36.9%的被访者认为应该“立即关闭”。立即关闭污染严重且整改无效的企业,对有些地方政府来说,可能是一件比较痛苦的选择。但在公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面前,“肮脏的”GDP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应该采取坚决措施,让一些污染“毒瘤”永远消失。
五、公众自身的环保素质较低,与迅速提高的生活水平不相匹配
在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公众文化素质迅速提高的同时,公众的环保知识依然处在一个认识“洼地”。调查发现,仅有四分之一多(26.2%)的被访者能够说出“世界环境日”的准确日期,而高达86.1%不知道“全国统一的环境热线电话”的号码。
环保事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次调查在这方面得到了积极的结果。调查显示,当问道“您遇到别人破坏环境是否会主动劝阻”时,超过80%的被访者表示“总是会”和“有时会”,其中回答“总是会”的占10.9%,回答“有时会”的占70.1% ;只有不到20%的被访者表示从来不会去阻止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固然是环保的主要责任者,但公众个人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调查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被访者只有13.7%,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只有2.8%。与此同时,有近一半(49.7%)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环保过程中“不太重要”和“不重要”。这说明我国公众中相当比例的人对个人在环保中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
总体指数篇
一、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界定及其组成部分
(一)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界定
在2006年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进行了部分调整,使其更为合理和完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下设三个一级指标: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三个一级指标分别下设两个二级指标。环保意识的二级指标为环保知识和环保态度;环保行为的二级指标为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环保满意度的二级指标为对环境的满意度和对环保的满意度。六个二级指标下共设十八个三级指标:环保知识的三级指标为环保知识掌握度、对环境工作的认识和对环境状况的认识;环保态度的三级指标为环境问题的态度、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和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环保宣传行为的三级指标为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和对他人进行环保宣传;环保参与行为的三级指标为个人环保参与行为、社会性环保参与行为和承担环保责任行为;对环境的满意度的三级指标为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和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对环保的满意度的三级指标为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和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是从公众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描绘目前公众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对环保工作的评价、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情况和态度以及公众对环境和环保的满意度等方面情况的指标。它体现了公众的直接感受,综合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公众对环境问题和环保行为的态度。
(二)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环保意识。这一指标反映了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情况。首先测量得到公众环保知识掌握度、对环境工作的认识、对环境状况的认识、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和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等三级指标;然后,对前三个三级指标加权求和 得到二级指标环保知识,对后三个三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二级指标环保态度;最后对两个二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一级指标环保意识。
第二部分,环保行为。这一指标反映了中国公众的环保行为状况。首先测量得到公众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对他人进行环保宣传、个人环保参与行为、社会性环保参与行为和承担环保责任行为等五个三级指标;然后,对前两个三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二级指标环保宣传行为,对后三个三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二级指标环保参与行为;最后对两个二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一级指标环保行为。
第三部分,环保满意度。这一指标反映了中国公众对环境问题和环保行为的满意程度。首先测量得到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和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等七个三级指标;然后,对前三个三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二级指标对环境的满意度,对后四个三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二级指标对环保的满意度;最后对两个二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一级指标环保满意度。
附表1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体系及权重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  权重
环保意识  
环保知识  54%  
环保知识掌握度  66%
对环境工作的认识  3%
对环境状况的认识  31%
环保态度     46%  
环境问题的态度  22%
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  31%
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  47%
环保行为  
环保宣传行为  41%  
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  67%
对他人进行环保宣传  33%
环保参与行为  59%  
个人环保参与行为  33%
社会性环境保护参与行为  31%
承担环保责任行为  36%
环保满意度
对环境的满意度  37%  
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  27%
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  58%
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  15%
对环保行为满意度  63%  
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3%
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25%
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32%
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  40%
二、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特点和创新点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在上次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证和调整,在调查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使之更加科学完善并贴近公众生活,体现民情。
第一,调整指标体系。“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由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环保满意度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在这三个一级指标之下,又分为6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是从公众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描绘出目前公众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对环保工作的评价、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模式和态度,以及公众对环境和环保行为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公众的直接感受,综合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公众对环境问题和环保行为的态度。
第二,创新调查方法。2007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采取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受访对象为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成年居民;抽样方式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访问方式包括入户调查、街头拦截调查和电话调查三种;问卷回收后,经过复核编码,使用PCEDIT软件录入计算机,并使用SPSS和S-PLUS等专业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第三,扩大了调查范围。本次调查首次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地区,调查样本量达到9011个。包括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省会城市的常住城镇居民及其农村居民。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对调查地区进行了民生指数排名。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秉承体现环保民情民意的主旨,以权威的论证和科学的调查方法,通过对问卷的量化分析,直接反映公众在环保方面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推动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而且将为政府部门制定环境政策、进行环境立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三、2007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的总体表现及各地区排名
根据调查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这表明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较低,环保参与度也不高,环保满意度令人担忧。三项指标中两项刚过40分,一项低于40分,这一现实无疑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又敲响了一次警钟。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国省会城市地区的环保民生指数进行了排名。结果发现:
(1) 在环保意识方面,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乌鲁木齐、南京、北京、上海和西安,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和公众素质较高的中心城市;而排在后五名的分别是哈尔滨、广州、沈阳、长沙和长春,其中东北地区就占了三席;
(2) 环保行为方面,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北京、乌鲁木齐、西安、南京和上海;排在后五名的分别是重庆、成都、西宁、兰州和银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3) 在环保满意度方面,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拉萨、沈阳、杭州、重庆和银川,而排在后五名的分别是合肥、武汉、北京、济南和兰州。
附表2 中国民生环保指数(2007)地区排名
地区  环保意识  排名  环保行为  排名  环保满意度  排名
全国平均  42.1    36.6    44.7  
北京  54.8  3  45.3  1  40.3  29
长春  31.9  31  34.7  21  48.5  6
长沙  33.3  30  36.2  12  48.2  7
成都  39.3  22  33.3  28  45.6  12
福州  40.7  14  36.1  13  44.3  17
广州  35.9  28  35.2  19  47.1  8
贵阳  40.5  15  38.2  8  46.3  10
哈尔滨  38.3  27  33.9  25  42.3  23
海口  42.9  10  39.4  7  47.0  9
杭州  40.2  18  34.5  23  50.1  3
合肥  43.8  7  34.8  20  41.5  27
呼和浩特  41.1  13  36.4  11  45.0  13
济南  40.5  16  34.0  24  40.0  30
昆明  43.1  8  35.8  17  44.2  18
拉萨  39.5  20  33.9  26  53.3  1
兰州  38.5  26  30.0  30  38.5  31
南昌  40.4  17  35.9  15  44.7  14
南京  55.2  2  44.2  4  42.1  24
南宁  44.3  6  39.5  6  44.6  15
上海  49.7  4  40.9  5  46.3  11
沈阳  34.1  29  36.0  14  52.6  2
石家庄  38.9  25  35.7  18  42.0  25
太原  42.3  12  36.7  10  43.8  19
天津  42.6  11  36.8  9  41.8  26
乌鲁木齐  55.4  1  45.2  2  42.4  22
武汉  43.0  9  35.9  16  41.0  28
西安  48.5  5  44.9  3  43.4  20
西宁  39.4  21  32.9  29  42.5  21
银川  39.3  23  29.4  31  48.7  5
郑州  40.1  19  34.6  22  44.3  16
重庆  39.1  24  33.8  27  49.4  4
31组环保意识指数排名和环保行为指数排名间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为0.5225806,采用单边 相关检验, 值为0,说明环保意识指数排名和环保行为指数排名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1)。
31组环保意识指数排名和环保满意度指数排名间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为-0.3032258,采用单边 相关检验, 值为0.008215,说明环保意识指数排名和环保行为指数排名间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1)。
31组环保行为指数排名和环保满意度指数排名间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为-0.1268817,采用双边 相关检验, 值为0.1636,说明环保意识指数排名和环保行为指数排名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1)。
这说明,环保意识指数排名和环保行为指数排名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环保满意度指数排名和环保行为指数排名间的负相关关系显著;而环保满意度指数排名和环保行为指数排名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四、2007年中国公众对国内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环境问题在中国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同前两年类似,本次问卷中提出了一些目前国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请被调查者选出其中最关心的三个,调查结果排序如下表所示:
附表3:公众对国内热点问题的关注比例
社会热点  关注比例(%)
物价问题  55.7
环境污染  46.1
社会治安  42.2
就业问题  40.7
住房问题  36.9
医疗问题  33.9
教育问题  33.3
廉政建设  11.3
其他  1.4
2007年我国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依次是物价问题、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和廉政建设。其中,物价问题、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三项被选的比例最大,都超过40%,尤其是物价问题的关注比例高达55.7%。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排在第二位,与2006年的第二位持平,比2005年的第四位有所提高;关注比例为46.1%,均高于2006年的42.3%和2005年的23.1%,这说明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下面我们就不同群体的被访者对环境问题的看法进行具体分析。
图1 不同年龄的被访者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比例(%)
如图1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访者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比例变化缓慢,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相差不超过10个百分点,都介于30%到40%之间。变化总体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其中,18-20岁被访者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比例较高,随后开始平缓下降,40-49岁和50-59岁的被访者比例都较低,两者相差不到1%,50-59岁最低;随后60岁以上被访者的关心比例又有所回升。
总的来说,相对于中间年龄段的被访者,年轻和年老的被访者更关心环境污染问题,这一点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类似。不同的是,年轻人比老年人关心环境问题的比例更高。另外,被访者总体关注环境问题的比例较去年降低。
图2 不同文化程度被访者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比例(%)
从图2可以看出,被访者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比例与文化程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被访者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比例最高,为37.9%;其次为硕士及以上的学历,比例为35.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和大专/本科相近,分别为33.8%和33.7%。高学历群体对环境污染的关注程度并不高,而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图3 不同月收入水平的被访者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比例
图3显示,从月收入水平来看,变化趋势呈明显的波浪形。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群体随着收入的增加,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比例上升,1000元以下和1000-3000元的被访者比例略低于35%,3000-5000元的被访者比例增加到42.6%。随后比例下降,收入在5000-8000元的被访者的比例为33.9%;此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对环境污染关心的比例又有上升,在8000-10000元的群体中达到最高值,为47.4%。但是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被访者关注环境的程度最低,不到30%。
环保意识篇
环保意识包括人们对环境、环境保护和相关问题的认知水平,人们对环境的价值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们调整自身经济社会行为和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观态度。环保意识是人们环保行为的知识和思想基础,只有公众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才可以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提高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并注意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经济总值大幅度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但是过去的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单纯目标,忽视了生态环境,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严重污染。继续这种发展方式将会制约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党中央继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等理念之后,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这些决策是否能够顺利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环境意识,因此全面考察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对评估实施决策的可行性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十分必要。
本次调查将环保意识分成环保知识和环保态度两个二级指标。其中环保知识包括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环境工作的认识和环境状况的认识等三个三级指标;环保态度包括对环境问题的态度、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以及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等三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选择典型题目,定量化计算指标值。环保意识指标体系如下表:
附表: 环保意识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说明
环保意识  
环保知识54%  
环保知识掌握度66%  
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25%
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25%
2007年太湖暴发蓝藻的最主要原因25%
全国统一的环境热线电话是什么25%
对环境工作的认识3%  
我国法律规定什么部门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25%
2010年节能减排的目标25%
建设生态文明是否有必要25%
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依靠力量25%
对环境状况的认识31%  
是否知道中国江河70%污染,流经城市河流全部污染25%
最不放心的日常卫生安全25%
国外对进口中国食品限制的主要原因25%
对绿色信贷政策的看法25%
环保态度 46%  
环境问题的态度22%  
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50%
所在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50%
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31%  
是否同意实行汽车单双号行驶50%
对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应采取的措施50%
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47%  
是否应当在中国推行绿色GDP50%
如何解决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50%
第一章 环保意识指数总体情况
一、环保意识总体情况
经过计算环保意识指数,各项指标得分如表1-1所示。被访者环保意识的平均得分为42.06分,分指数环保知识的平均得分为38.47分,说明公众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水平较低;环保态度的得分为64.96分,说明公众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环境的价值,有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其中环保知识包括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环境工作的认识和环境状况的认识,尤其是对政府的环保工作和环保措施以及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低,得分为25.04分。环保态度三项指标得分差异大,环境问题的态度为20.78分,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得分较高,说明尽管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不高,但是公众能较正确地对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愿意为环保放弃个人的部分利益。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最低得分是0分,最高得分是100分,方差普遍在20以上,最高方差达48.08,在环保意识各方面被调查者个体差异显著。
表1-1 环保意识得分情况
N  最低得分  最高得分  平均得分  方差
环保意识  7449  0.00  96.26  42.06  19.55
环保知识  7601  0.00  100.00  38.47  23.85
环保知识掌握度   8315  0.00  100.00  35.19  25.80
对环境工作的认识  8430  0.00  100.00  25.04  27.64
对环境状况的认识  8571  0.00  100.00  46.38  48.08
环保态度  8730  0.00  100.00  64.96  25.23
环境问题的态度  9011  0.00  100.00  20.78  28.96
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  8802  0.00  100.00  73.64  44.06
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  8878  0.00  100.00  80.78  35.00
图1-1 不同年龄调查对象的环保意识
从图1-1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访者的环保意识水平呈U型曲线,先显著降低后缓慢升高。18-20岁的被访者环保意识的平均得分最高,老年人的环保意识水平较高,45-55岁群体的环保意识得分最低。年轻人的环保意识水平在被调查者中得分最高,与去年相比又有所提高。(图1-1)
图1-2 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的环保意识
从图1-2中可以看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女性被访者的环保意识得分明显增加,男性被访者则是先显著增加后降低,大专、本科群体的环保意识得分最高。就性别差异来讲,从初中学历到大专、本科,男女被访者群体的环保意识得分差别很小,在硕士及以上学历群体中,女性被访者的得分明显高于男性。总的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环保意识水平越高。(图1-20)
图1-3 不同月收入群体对环保意识得分的影响
如图1-3所示,在收入方面,个人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各个群体的环保意识得分相差不大,其中8000-10000元的被访者得分略高,为51.02;1000元以下的被访者得分略低,为50.36。10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群体,为46.9,与去年的结果类似,收入最高的被访者环保意识水平反而最低。(图1-3)
图1-4 不同职业调查对象的环保意识
如图1-4所示,就职业来说,被访者的环保意识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单位负责人、其他不便分类的职业、学生、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运输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军人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环境意识得分最高为53.45分。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得分最低为45.33分,与最高分相差近8分,而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排在第二位。(图1-4)
图1-5 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的环保意识
如图1-5所示,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的环保意识得分高低依次为团员、党员、群众和民主党派人士,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11.38分,方差为5.28。可以看出,团员的环保意识较强,团员群体基本是年轻人,这对结果有一定影响。(图1-5)
图1-6 城乡区域调查对象的环保意识的得分 
如图1-6所示,城市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分高于农村地区的得分。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一般文化程度高于农村居民,接受环保教育和宣传的机会较多,对环保知识和环保工作措施比较了解,并且对环保问题关注程度较高,相对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图1-6)
图1-7 不同户口性质调查对象的环保意识得分    
从图1-7可以看出,外地流动人口的环保意识得分高于本地常住人口的得分。调查发现,流动人口中年轻人所占比例较高,教育水平也比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中有相当部分是学生,他们拥有相对丰富的环保知识,比较关注环境问题,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图1-7)
表1-2 不同地区公众的环保意识
排名  地区  得分
全国平均  42.09
1  乌鲁木齐  55.41
2  南京  55.17
3  北京  54.82
4  上海  49.70
5  西安  48.48
6  南宁  44.31
7  合肥  43.75
8  昆明  43.13
9  武汉  43.03
10  海口  42.88
11  天津  42.58
12  太原  42.32
13  呼和浩特  41.06
14  福州  40.73
15  贵阳  40.54
16  济南  40.45
17  南昌  40.38
18  杭州  40.18
19  郑州  40.06
20  拉萨  39.47
21  西宁  39.44
22  成都  39.33
23  银川  39.27
24  重庆  39.11
25  石家庄  38.89
26  兰州  38.55
27  哈尔滨  38.26
28  广州  35.90
29  沈阳  34.15
30  长沙  33.27
31  长春  31.91
由表1-2可以看出,在环保意识方面,排在前五名的地区依次是乌鲁木齐、南京、北京、上海和西安,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和公众素质较高的中心城市;而排在后五名的分别是哈尔滨、广州、沈阳、长沙和长春,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会城市都位列其中。(表1-2)
小 结
人们的环保意识总体来说较低,有待加强
公众环保意识的总体得分为42.09,其中环保知识的得分为38.47,环保态度的得分为64.96,说明公众掌握的环保科学知识不够,但在思想上能较准确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能接受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一定努力。
年轻人环保意识较强,中坚力量不尽人意
在不同年龄群体中,年轻人的环保意识最高,相对去年年轻人的环保意识较弱,这个调查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其次,老年人仍保持较高的环保意识,中间年龄段群体对环保问题的关心仍然不够。
高学历、高收入阶层群体环保意识弱
学历与环保意识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的环保意识比较低,尤其是男性。收入与环保意识的关系不明显,但存在收入最高层群体环保意识最低的现象。
职业差别明显,党员团员的环保意识较强
环保意识最高的职业群体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他不便分类的职业群体和学生。政治面貌是团员的群体的环境意识最强,其次是党员。可以看出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易于接受解决环境的先进观念。
地区城乡差异显著,流动人口环保意识强
我国各地区公众的环保意识差别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环保意识较强,东北地区整体得分较低。城市地区人们掌握的环保知识和对环保的态度都优于农村地区,这与区域的环境差异相关。外地流动人口的环保意识高于本地常住人口,这与流动人口的人口结构中青年学生比例大以及环境忧患意识较强有关。
二、环保知识指数
环保知识包括公众对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知识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对环保政策法规、政府环保措施、公众环保权利和反映环境问题的渠道的了解情况,对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认知度。环保知识是环保意识的基础,公众只有具备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不同尺度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确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才能建立起人与环境的和谐观,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
根据环保知识的内涵,本次调查将环保知识分成三个三级指标,分别是环保知识掌握度、对环境工作的认识和对环境状况的认识。公众环保知识的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所在地区和职业等因素有关。
图1-8 不同年龄公众的环保知识得分
如图1-8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访者的环保知识得分显著下降,18-20岁和60-65岁的被访者的平均得分相差近15分。说明青年人比较了解环保知识,老年人则比较缺乏环保知识。(图1-8)
图1-9 不同文化程度被访者的环保知识得分
如图1-9所示,从文化程度上来看,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公众的环保知识得分基本呈上升趋势。最低得分和最高得分差异明显,其中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环保知识得分为26.85分,硕士及以上学历为50.67分;男性分别为29.92分和43.58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男性比女性的环保知识得分高3.07分,高中和大专、本科学历中女性比男性得分略高,差异不明显;而在硕士及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中,女性比男性的得分高,差异比较大(图1-9)。
图1-10 不同月收入群体对环保知识得分的影响
如图1-10所示,不同月收入群体的环保知识得分差异不大,方差仅为1.05,月收入在8000-10000元的被访者平均得分最高为39.4分;月收入在5000-8000元的被访者的平均得分最低为36.41分。总的来说,收入对环保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不大,此结论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似(图1-10)。
图1-11 不同职业对环保知识得分的影响
图1-11显示,从职业来看,各种职业的被访者的环保知识得分的方差为3.44,得分最高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群体,得分为43.24分,得分最低的是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生产人员群体,得分为31.33分,两者得分相差11.91分。得分高的被访者其次是学生和其他不便分类的从业人员,这部分人群也具备较多的环保知识。(图1-11)
图1-12不同区域公众的环保知识得分
从图1-12中可以看出,城市被访者的环保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农村被访者,二者分别为40.16分和33.62分,相差6.5分。说明城市居民具有较好的条件,获得环保知识的途径较多,掌握环保知识的程度要高于农村居民。(图1-12)
表1-3 不同地区公众的环保知识得分
排名  地区  环保知识得分
1  南京    48.90
2  北京    43.21
3  乌鲁木齐  42.72
4  西安    38.99
5  上海    37.29
6  南宁    34.78
7  西宁    34.78
8  天津    34.00
9  济南    33.49
10  合肥    33.41
11  武汉    32.50
12  昆明    32.03
13  海口    31.14
14  郑州    31.05
15  贵阳    30.83
16  呼和浩特  30.39
17  拉萨    30.24
18  太原    30.22
19  哈尔滨   29.83
20  福州    29.71
21  兰州    29.41
22  成都    29.34
23  石家庄   29.27
24  南昌    28.63
25  银川    28.12
26  广州    27.12
27  长沙    26.98
28  重庆    26.58
29  杭州    26.49
30  长春    23.07
31  沈阳    20.83
被调查地区公众环保知识得分排序结果如表1-3所示,前三位是南京、北京和乌鲁木齐地区,得分分别为48.90分、43.21分和42.72分,后三位是杭州、长春和沈阳,得分分别为26.49分、23.07分和20.83分。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28.07分,地区间整体差异较明显,得分的方差为5.80。
1. 环保知识掌握程度
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是指公众对环境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我们选取了4个选择题来考察这一内容。这些问题包括世界环境日在哪一天、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2007年五、六月间太湖暴发蓝藻最主要的原因、全国统一的环境热线电话。通过回馈分析,发现影响公众环境知识掌握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及居住地等。
图1-13 不同年龄调查对象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图1-13显示,从年龄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公众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度呈下降趋势。年轻人对环保知识相对比较了解,掌握程度较高,而老年人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图1-13)
图1-14 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图1-14中可以看出,大专、本科以下学历两性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均随学历的增高而稳步提高,硕士及以上学历男性呈缓慢下降趋势,女性仍上升,但上升趋势略显缓慢。总的来说,在高学历部分,女性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要高于男性;在低学历部分,男性略高于女性。(图1-14)
图1-15 不同月收入群体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图1-15显示,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得分最高的是1000元以下收入群体,而中等收入3000-5000元及10000元以上群体的环保知识掌握程度偏低。可以看出,收入高并不意味着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高,在低收入的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图1-15)
图1-16 不同职业调查对象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图1-16中可以看出,不同职业调查对象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其中,学生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最高,平均分为43.51分,农林牧渔水利业从业人员平均分最低为25.84分。(图1-16)
图1-17 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图1-17可知,团员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最高,平均分为42.31分,其次是党员,平均分为38.2分,民主党派和群众得分相对较低,分别为29.63分和28.76分。(图1-17)
图1-18 不同区域公众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图1-18所示,城市居民的环保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农村居民,他们对环保知识掌握程度的平均分分别为37.5分和28.89分。(图1-18)
2. 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
图1-19 不同年龄调查对象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
图1-19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年龄调查对象对环境工作的认识得分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总体上是波动的,最高分出现在65岁群体中,平均分为35.25分,最低分为49岁群体,平均分为17.14分。(图1-19)
图1-20 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
图1-20所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专、本科以下学历男女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差异不大,男性略高于女性。随学历的升高变化趋势不明显。大专、本科以上学历随着学历升高,两性对环境工作的认识的得分情况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男性的增长趋势明显高于女性,且平均分高于女性。(图1-20)
图1-21 不同月收入群体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
图1-21所示,在收入方面,各收入群体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差异不大,得分最高的是8000-10000元收入群体,平均分为27.49分,最低分出现在10000元以上收入群体,平均分为18.29分。(图1-21)
图1-22 不同职业调查对象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
图1-22显示,各职业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差别不大,平均分集中在24-29分之间,其中,军人、设备操作及办事人员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较好,平均分分别为28.59分、28.53分和28.57分。(图1-22)
图1-23 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
图1-23显示,民主党派对环境工作的认识情况的得分最高,平均分为33.35分,群众和团员相对较低,平均分分别为25.18分和24.62分。(图1-23)
3. 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
图1-24 不同年龄调查对象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
图1-24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环境状况的认识得分呈下降趋势,分数多集中于44-50分之间,方差为6。(图1-24)
图1-25 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
图1-25显示 女性随着学历的升高,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男性在大专、本科以下随学历升高呈上升趋势,以上呈缓慢下降趋势。在高学历部分,女性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好于男性,较低学历部分,男性优于女性。(图1-25)
图1-26 不同月收入群体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
图1-26显示,随着收入的升高,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但5000-8000元收入群体出现最低值,平均分为40.29分,方差为6.64。(图1-26)
图1-27 不同职业调查对象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
图1-27显示,不同职业调查对象中,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得分最高,平均分为55.74分,农林水部门相对较低,平均分为42.13分,方差为4.54。(图1-27)
图1-28 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
图1-28显示,民主党派对环境状况的认识情况得分最高,平均分为53.12分,方差为4.14 (图1-28)。
小 结
整体环保知识掌握程度不够
总的来说,被访者环保知识的得分较低,为38.47分,尤其是对政府的环保工作和环保措施以及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低,得分为25.04分。
环保知识得分与年龄显著负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公众的环保知识得分显著下降,青年人比较了解环保知识,老年人则比较缺乏环保知识。
文化程度影响环保知识掌握程度,高学历男性环保知识得分低
硕士以下学历群体,女性的环保知识得分与受教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男性环保知识得分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硕士以上学历的被访者的环保知识得分较低。除初中及以下学历群体,在其他文化程度群体中,女性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男性。
环保知识职业差异显著
不同职业群体的环保知识的得分差异大,相差11.91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得分最高,其次是学生,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生产人员得分最低。
地区间差异较明显
南京地区得分最高,沈阳地区得分最低,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28.03,大城市地区公众的环保知识掌握程度有明显的优势,西部地区公众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
三、环保态度指数
环保态度是在人与环境发展的过程中,为达到二者和谐发展的目标,人们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思想立足点,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处理环保问题的思路可以激发公众的环保行为。
根据环保态度的内涵,本次调查将其分成三个三级指标,分别为对环境问题的态度、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和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即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改善中国环境状况的有效方式的了解情况,对日常生活中环境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愿意为环保付出代价。
图1-29不同年龄公众的环保态度得分
图1-29显示,从年龄上来看,相对于环保知识得分,环保态度得分整体较高,说明公众的环保态度比较积极正确。经过回馈分析,被访者的环保态度得分曲线呈U型,先下降后上升。青年人和老年人的环保态度得分较高,老年人略高于青年人3分。30-45岁群体的环保态度得分最低,与环保知识得分相比,得分最低的群体为年轻人,该群体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但是环保态度有待提高。(图1-29)
图1-30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的环保态度得分
从图1-30中可以看出,硕士以下文化程度群体中,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环保态度得分增加,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群体的得分较低,尤其是男性被访者在所有被访者中得分最低。就性别差异而言,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女性被访者的得分低于男性被访者,其他学历女性的平均得分高于男性。男性和女性的得分差异不大,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女性比男性得分高5分,其他二者差别均在1分左右。(图1-30)
图1-31 不同收入调查对象的环保态度得分
从图1-31中可以看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被访者环保态度得分先增加后减少,呈波浪形曲线变化。8000-10000元收入被访者的环保态度得分最高为68.48分,3000-5000元收入被访者得分次之为66.19分,1000元以下、1000-3000元和8000-10000元收入被访者的得分相近,都在65分左右,10000元以上被访者的得分最低为56.16分。虽然收入对环保态度得分影响变化幅度不大,但从得分上反映出收入最高的群体的环保态度并不积极。(图1-31)
图1-32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的环保态度得分
从图1-32中可以看出,不同政治面貌被访者的环保态度差异较大,方差为7.44。党员的环保态度得分最高,为66.22分,其次是团员和群众,民主党派人士的得分最低,为50.71分,与最高分相差15.50分。(图1-32)
图1-33城乡调查对象的环保态度得分
图1-33显示,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被访者的环保态度得分分别为65.72分和62.56分,城市居民更关注环境问题,更易于接受改善环境问题的措施。(图1-33)
表1-4 不同地区公众环保态度得分
排名  地区  环保态度得分
1  乌鲁木齐  70.62
2  北京    68.76
3  上海    64.61
4  南京    62.71
5  西安    59.87
6  海口    56.93
7  太原    56.82
8  杭州    56.59
9  昆明    56.44
10  合肥    56.16
11  南宁    55.74
12  武汉    55.65
13  南昌    54.46
14  重庆    54.12
15  福州    53.93
16  呼和浩特  53.87
17  天津    52.87
18  银川    52.62
19  贵阳    52.18
20  成都    51.28
21  郑州    50.85
22  拉萨    50.56
23  石家庄   50.41
24  沈阳    50.09
25  兰州    49.47
26  济南    48.79
27  哈尔滨   48.36
28  广州    46.43
29  西宁    45.04
30  长春    42.49
31  长沙    40.83
由表1-4可知,从地区来看,环保态度得分最高的五个地区是乌鲁木齐、北京、南京、上海和西安,得分最低的五个城市是哈尔滨、广州、西宁、长春和长沙,最高得分和最低得分相差29.79分,方差为6.69 。(表1-4)
1. 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34不同年龄调查对象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34显示,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得分总体较低,平均分为20.4分,大多数被访者未能正确认识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环保态度得分情况类似,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得分也是年轻人最高,老年人次之,中年人最低。(图1-34)
图1-35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35所示,就性别来看,男性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得分高于女性。从前面的分析也可看出女性对环保工作有较高的积极性,但男性更能客观地对待和认识环境问题。(图1-35)
图1-36 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36显示,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得分在文化程度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被访者的得分最高,高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再次是大专、本科学历被访者,得分最低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图1-36)
图1-37 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从图1-37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中,团员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得分最高,其次是群众、党员,最后是民主党派。其中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5.4分,团员主要由年轻人组成,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较高。(图1-37)
图1-38不同职业调查对象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38显示,在职业方面,对环境问题态度得分最高的前三位是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单位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最低的是军人。对环境问题的态度与被访者从事的职业相关,生产人员的工作直接与环境打交道,更能正确地认识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军人与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少。(图1-38)
图1-39 城乡地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39显示,就城乡地区来看,与其他的指标结果不同,农村地区居民比城市地区居民更能正确的对待环境问题,两者相差1.18分。(图1-39)
2. 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40 不同年龄调查对象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40显示,各年龄段群体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整体得分都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大,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呈缓慢上升趋势,方差为5.38。(图1-40)
图1-41 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
从图1-41中可以看出, 两性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变化较复杂。整体而言,女性平均分高于男性,两性在大专、本科以上学历的得分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图1-41)
图1-42 不同月收入群体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42显示,各收入群体总的平均得分为70.50,得分最高的为5000-8000元收入群体,平均分为76.97分,最低的为10000元以上收入群体,平均分为58.54分。(图1-42)
图1-43 不同职业调查对象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43显示,各职业调查对象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的得分情况差异不大,总的平均分72.45分,方差为4.78。(图1-43)
图1-44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1-44显示,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中,民主党派得分最低,平均分为55.73分,党员、群众及团员得分差异不大,平均分分别为75.15分、73.73分及73.51分。(图1-44)
3. 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
图1-45不同年龄调查对象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
图1-45显示,不同年龄调查对象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得分整体比较平稳,且平均分普遍较高达到80.39分。(图1-45
图1-46 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  
图1-46显示,教育方面,大专、本科以下学历男性和女性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随学历上升而增强,且两性差别不大,女性略高。大专、本科以上随学历升高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得分下降,其中,男性下降尤为明显,且女性得分情况明显好于男性。两性最高得分均出现在大专、本科学历。(图1-46)
图1-47 不同月收入群体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
图1-47显示,不同收入群体中,5000-8000元收入群体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最为强烈,平均分为86.09分,而10000元以上收入群体平均分较低,为73.78分。(图1-47)
图1-48 不同职业调查对象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
图1-48显示,各职业对于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不尽相同。其中,学生意愿最为强烈,平均分高达83.81分,而军人和农林水业从业人员相对较低,分别为73.62分和75.46分。(图1-48)
图1-49 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对象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  
图1-49显示,党员意愿为环保付出代价的人数较多,平均分为83.62分,其次是团员,平均分为82.23分,意愿相对较低的是民主党派,平均分为64.79分。(图1-49)
图1-50 不同区域公众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  
从图1-50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居民的平均分为82.19分,农村居民平均分为76.24分。(图1-50)
小 结
环保态度得分整体较高,三级指标得分差异大
环保态度的得分为64.96分,说明公众对能较正确地看待环境的价值,有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环保态度三项指标得分差异大,环境问题的态度为20.78,为环保付出代价的意愿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得分较高,说明尽管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不高,但是公众能较正确地对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愿意为环保放弃个人的部分利益。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学历群体的环保态度较低,尤其是男性高学历被访者的环保态度在各群体中得分最低。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高收入阶层的环保态度得分也最低,与最高分相差12.32分。受教育程度高和收入高的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但是他们对环保问题表现出的态度并不容乐观,如何能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推动环保工作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从年龄上来看,老年人的环保态度最积极,其次为年轻人,中年人得分最低。不同政治面貌被调查者的环保态度得分差异显著,党员的得分最高,为66.22分,其次是团员和群众,民主党派人士的得分最低,为50.71分,与最高分相差15.50分。
第二章 公众环保意识的具体表现
一、公众对所在地区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认知
图2-1 对所在地区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认知
图2-1显示, 被调查公众认为造成所在地区环境污染最主要的原因依次为人们环境意识薄弱、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过分强调经济发展、政府监管不力、地方保护主义、地方经济落后、其他地区跨界污染以及其他原因,被选比例依次为62.32%、58.27%、44.09 %、36.52 %、22.35 %、19.38 %、16.49 %和3.81%。(图2-1)
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认同环境意识薄弱和企业忽视环境问题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公众心目中,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认为“过分强调经济发展”是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群体中33%关注环境污染。认为“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是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群体中35%关注环境污染。
认为“地方保护主义”是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群体中,有56%的人关注物价问题,42%关注医疗问题,41%关注就业问题,32%关注环境污染。
认为“其他地区跨界污染”是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群体中,有56%的人关注物价问题,44%关注住房问题,41%关注就业问题,34%关注环境污染。
认为“人们环境意识薄弱”是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群体中38%关注环境污染。
认为“政府监管不力”是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群体中,有52%的人关注物价问题,43%关注就业问题,42%关注住房问题,39%关注环境污染。
认为“地方经济落后”是环境污染主要原因的群体中,有56%的人关注物价问题,44%关注就业问题,41%关注住房问题,38%关注环境污染。
认为有其他环境污染是主要原因的群体中,有60%的人关注就业问题,51%关注物价问题,40%关注医疗问题,30%关注环境污染。
总体看来,不论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已经有较大比例的人群(32%-39%)在关注着环境污染问题。
二、公众对一些环境问题处理的态度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公众对解决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态度。
图2-2 对解决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态度
图2-2显示,对于解决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55%的被访者支持采取“加大环境执法力度”,38%的被访者支持“提高排污收费标准”,38%的人支持“增加企业的治污投资”,35%的人支持“增加环境税”,32%的人支持“依据守法与否,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图2-2)
城市地区57%的被访者支持采取“加大环境执法力度”,38%的人支持“增加企业的治污投资”,38%的被访者支持“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农村地区50%的被访者支持采取“加大环境执法力度”,39%的人支持“增加企业的治污投资”,37%的被访者支持“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三、公众对经济效益好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的态度
图2-3 公众对经济效益好但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态度  
图2-3显示,对于如何治理经济效益好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被访者选择“限期治理”的比例最高,为58.1%,其次是36.9%的人选择“立刻关闭”,27.4%的人选择“经济处罚但允许其继续生产”,4.4%的被访者选择“不采取任何措施”。 (图2-3)
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各项措施人数的次序一致,明显的区别是选择“立刻关闭”的人增加10%,选择“经济处罚但允许其继续生产”的人增加19%。
四、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态度
图2-4 公众对生态文明的基本态度
图2-4所示,当问到被访者“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强调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人,您认为中央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有必要吗?”,39%的人认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非常有必要,48%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11%的被访者表示不知道是否有必要,只有2%的被访者认为没有必要,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公众认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图2-4)
图2-5 公众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主要依靠力量的态度
图2-5所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从调查结果来看,52%的被访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主要依靠“企业主动参与”, 25%的被访者选择“政府强力推动”,15%的被访者选择“全民积极参与”,另有5%和3%的被访者分别选择“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让市场自己解决”。(图2-5)
五、公众对在中国推行绿色GDP的态度
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指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将生态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国家的实际经济情况,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在试推行绿色GDP。
图2-6 公众对于在中国推行绿色GDP的态度
图2-6显示,在被访者中,74%的人赞成在中国推行绿色GDP,各有13%的人不赞成和认为无所谓。城市被访者中,76%的人认为应当推行绿色GDP,各有12%的人不赞成和认为无所谓。农村地区被访者中,67%的人认为应当推行绿色GDP,15%的人不赞成,18%的人认为无所谓。总的来说,我国公众大多数赞成推行绿色GDP,城市地区的被访者赞成的比例更高些。(图2-6)
六、公众对日常环境问题的态度
图2-7 公众最不放心的日常卫生安全
图2-7所示,日常卫生安全中,被访者最不放心食品安全,有61%的人选择;其次是47%的被访者选择药品安全,42%选择服装材料安全,40%选择装修涂料安全,另有9%和6%的被访者选择儿童玩具安全和其他卫生安全。(图2-7)
图2-8 公众对国外对进口中国食品限制主要原因的态度  
图2-8所示,我国公众对国外限制进口中国食品的主要原因看法比较分散,41%的被访者认为外国贸易保护主义是主要原因,36%的被访者选择食品质量差,32%的被访者选择外国媒体炒作,21%的被访者选择中国缺乏宣传,15%的被访者表示不知道。(图2-8)
环保行为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一年里,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在政府充当解决环境问题主角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民间社团和公众已经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动中来,成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公众的环保行为是指由于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在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引起环境系统失衡的情况下,在环境意识指导下发生的环保行为的总体情况。环保意识是环保行为的基础,对公众的环保行为起着指引和平衡作用。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程度,不仅体现着一个公民最起码的素质和修养,同时也直接体现着国家环境意识、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的和谐程度。
2007年,发生了众多由于公众力量的介入而被迫改变项目建设计划的事件。如抵制怒江水电开发的运动、厦门PX化工项目被改址事件、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电厂被停建事件、山东乳山核电厂选址纠纷、上海磁悬浮铁路规划线路争议,等等。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方式已经由以往传统的电话举报、投诉等,转变为与相关部门直接对话甚至通过互联网、短信群发、请愿、游行等多样化方式。2007年5月,江苏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的自来水出现变味、发臭等现象,市民生活用水受到影响,经媒体报道后无锡市民争相大量购买纯净水,纯净水价格持续走高,并在全国引发了关于对单纯追求GDP增长为目的的“太湖模式”的深刻广泛讨论。7月底,日本天价大米在我国市场走俏,尽管米价很高,可是公众的购买却络绎不绝,这一现象引起了网络和媒体的关注,反映了公众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高度关注。回顾2006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的调查结果,因环境污染导致的饮用水危机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2006年的环保民生指数调查结果和2007年发生的公众参与的环保事件中可以看出,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不是一时兴起的“风暴”或“运动”,而已成为一种连绵不绝、历久日新的“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理念。
本部分着重考察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情况。而它又被分解为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两个次级指标。公众的环保宣传行为是指公众自身为了获取环保知识以及为了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所做出的努力。环保宣传行为既包括公众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行为,也包括公众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行为。其中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行为包括公众是否主动阅读与环保相关的报刊书籍、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浏览相关的网站以及主动了解环保知识的积极性和对别人环保建议的态度等;对他人进行宣传环保知识的行为包括是否主动劝导别人进行绿色消费的行为等等。公众的环保参与行为是指公众为了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主动采取的行为,包括个人环保行为、社会性环保行为和主动承担环保责任的行为。其中个人环保行为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诸如是否购买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是否主动采取过有益于环保节能的行为,以及和公众个人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为(如垃圾分类、节水节电、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社会性环保行为是指为环境问题所进行的人际沟通以及公众在更高层次中的环保参与行为,是一种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环保行为,如对他人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主动劝阻及参加环保社团等等;承担环保责任行为是指在环境保护的行动中自身对环境保护的立场和态度,认识到自己应负的环保责任,包括怎样认识自己在环保中的作用和是否能够为环保活动捐款等行为。
附表:环保行为指标体系说明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说明
环保行为  
环保宣传行为41%  
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67%  
主动了解环保知识 对别人环保建议的态度 主动阅读环保书籍、观看环保电影、浏览相关网站等 对他人进行环保宣传33%  
主动劝导别人进行绿色消费环保参与行为59%  
个人环保参与行为33%  
购买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 采取有益于环保节能的行为 社会性环保参与行为31%  
对于别人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劝阻承担环保责任行为36%  
自己在环保中的作用为环保活动捐款
第三章 环保行为指数总体情况
根据加权计算得到的环保行为各指数的得分如表3-1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公众的环保行为整体参与度偏低,分数大都处于及格线以下。其中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在所有的指标得分中是最高的,而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得分则比较低,仅为38.35分。另外,社会性环保行为的得分也很低,为46.63分,这说明我国公众高层次的环保行为意识还远远不够。与2006年相比,我国公众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参与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主动宣传环保知识以及环保参与行为的积极性反而降低,其中降低幅度最大的是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的参与程度,降幅接近10分。与2006年相比出现较大程度的变动幅度,说明2007年我国公众环保行为参与的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但这也可能是由于2007年调查样本增加以及考评程序不同造成的。我国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知”与“行”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公众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自身的环境问题较为关心,但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却往往表现出“政府依赖性”,即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职责而非个人的义务。许多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环境,却对环境保护不参与、不奉献。我国民众心理普遍存在着想拥有一个好的环境,却不愿意为此有所付出的心态。
表3-1:环保行为各级指数得分
环保行为各级指数得分  N  最低得分  最高得分  平均得分
环保行为  8788  0  100  36.64
环保宣传行为  8790  0  100  34.32
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  8790  0  100  38.35
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  8815  0  100  25.75
环保参与行为  8788  0  100  46.49
个人环保行为  8862  0  100  34.16
社会性环保行为  8882  0  100  46.63
承担环保责任行为  8788  0  100  53.07
一、总体情况
公众环保行为的总体得分是公众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综合情况的得分。全国平均分为36.6分,比2006年的平均得分低了近20分,说明公众的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环保参与的最大障碍不是单一的缺乏环保参与意识,而是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原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就是要解决公众获取环保信息不畅的问题。
图3-1所示,从年龄看,随着公众年龄的增加,环保行为的总体得分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年龄越大的公众其环保参与的积极性越低。年轻人群在环保参与积极性上较高,由于这部分人大多数为学生,他们接受环保教育及获取环境信息的机会较多,从而环保参与做得相对较好;但年龄在60岁以上的群体环保参与积极性明显高涨,甚至有高于年轻人群的态势。老年人一般没有工作、生活的压力且时间比较充裕,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更多的精力关注环保事业,对环保活动的参与可能更富有热情。(图3-1)
图3-2所示,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略呈倒U型曲线,女性的环保行为明显高于男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访者,环保行为得分最低。在被访者中,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的被访者环保行为得分最高。另外,男女被访者中的高学历人群的环保行为得分有下降趋势,表明高学历公众对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应该进一步激发这部分人在环保方面应该起到的作用。这种情形与2006年的调查结果较为相似。(图3-2)
图3-3所示,从户口性质和月收入水平来看,随着月收入水平的增加,本地居民及外来人口的环保行为得分交替上升。对于外来人口,月收入在6500元以下时,环保行为参与度随着月收入的增加而增强,月收入为6500元左右的人群其环保行为得分最高,达到了60.18分,而月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公众的环保行为得分明显下降,其最低分数为45.84分,落差达14分之多,甚至低于月收入少于1000元的人群得分。对于本地居民来说,随着月收入的增加公众环保行为得分基本呈上升趋势,高收入被访者的环保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外来人口的得分。收入较高的群体一般是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由于很多原因对于环保的关注度不高,这将不利于各项环保活动的开展。(图3-3)
图3-4所示,从公众政治面貌上看,民主党派人士的环保行为得分在所有的人群中最高,为54.76分。共青团员和中共党员的环保宣传行为得分相当,群众的环保行为得分较低为51.05分。群众是社会中的基层力量且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将是环保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图3-4)
图3-5所示,从居住区域上看,城市、农村公众在环保行为方面的得分偏低。其中城市人群环保行为得分为52.63分,农村人群得分为51.90分,二者得分差异不大。(图3-5)
图3-6所示,根据调查的数据资料,生成全国31个省市地区公众环保行为得分排行如图所示。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北京地区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内的环保行为得分最高,为45.3分,其次是乌鲁木齐和西安地区,排名靠后的是西宁地区、兰州地区和银川地区等西北内陆区域。(图3-6)
图3-6 全国公众环保行为指数排名
二、环保宣传行为
公众的环保宣传行为是指公众自身为了获取环保知识以及为了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所做出的努力。环保宣传行为既包括公众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行为,也包括公众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行为。其中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行为包括公众是否主动阅读与环保相关的报刊书籍、观看电视电影、网络以及主动了解环保知识的积极性和对别人环保建议的态度等;对他人进行宣传环保知识的行为包括是否主动劝导别人进行绿色消费的行为等等。
总体来看,我国公众的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还是相对较低。人们主动接受环保知识和环保知识宣传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的行为得分最低。
1.环保宣传行为指数
环保宣传行为反映了公众在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和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上的综合情况。根据加权计算可以得出,我国公众的环保宣传行为平均得分为54.32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说明我国公众的环保宣传做得还不够,尤其在主动宣传环保知识方面,公众的积极性远远不够,仅为45.75分,比2006年的调查情况低了8分多。
图3-7所示,从年龄上看,随着公众年龄的增长,环保宣传行为的得分整体上趋于下降态势。年龄小的公众更热心于进行环保宣传活动,中老年人对此的参与度不高;但60岁以上公众环保宣传行为的积极性明显上升,升幅达到近17分,差异十分明显,说明年龄相对更高的老年人环保宣传行为的积极性较高。(图3-7)
图3-8所示,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看,男性和女性被访者环保宣传行为的得分都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高中、中专、技校以下教育程度的公众中,男性环保宣传行为的得分高于女性;而大专、本科以上教育程度的被访者中,女性环保宣传行为的得分高于男性。整体情况与2006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图3-8)
图3-9所示,从地区看,城市、农村在环保宣传行为方面的得分差异不大且普遍偏低。其中城市人群环保行为得分为54.47分,农村人群得分为54.03分。(图3-9)
图3-10所示,从户口性质和月收入水平来看,本地居民的环保宣传行为得分整体上高于外来流动人口,但在5000-7999元收入段本地居民得分则略低于外来人口。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很可能是本地居民相对于外来人口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宣传环保知识。对于本地居民,随着月收入的增加,公众的环保宣传行为得分越来越高。但月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公众的环保宣传行为得分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很可能是本地居民月收入高的人群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经营企业等经济活动中的结果。随着月收入的增加,外来流动人口的环保宣传行为得分起伏变化,其中月收入为6500元的人群的得分最高为61.25分,是所有人群的最高分。整体来说外来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的得分高于高收入人群。(图3-10)
图3-11所示,从政治面貌看,民主党派人士的环保宣传行为得分在所有的人群中最高,为56.74分。共青团员和群众的环保宣传行为得分基本相同,但都比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人群得分高。中共党员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但通过调查情况却恰恰相反。这充分说明中共党员在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相关部门应该予以重视的环节。(图3-11)
图3-12为根据调查数据资料生成的全国各地区公众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在环保宣传参与方面的得分最高,达到了62.13分,其次是贵州、海南及广西等地区,北京地区排在第12位,排在最后的是宁夏和四川地区。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得分超过60分以上的仅有2个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保宣传参与得分不及格,说明虽然我国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但环保意识要真正深入人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3-12)
2.公众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
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是指反映主动接受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积极程度。包括是否主动阅读环保方面的报刊杂志、是否喜欢观看环保题材的电视,对于别人提出的环保建议的态度,主动了解环保知识的积极性等。经过加权计算后,我国公众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得分为58.35分,得分中等偏下,但总体得分比2006年的得分高了约6分,公众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积极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图3-13所示,从年龄上看,随着公众年龄的增加,公众对于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积极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图示中可以看出,曲线在23-31年龄段出现一个峰值,其最高分数为65.95分,处于中等水平,这部分人群多为学生,说明学生在主动接受环保知识方面做得较好;60岁以上的公众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甚至高于年轻群体,这部分老年人的行为值得称赞和宣传。(图3-13)
图3-14所示,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来看,被访者中无论男女,受教育程度对其接受环保知识主动程度的影响大体呈倒U型。在初中及以下到大专、本科文化程度的公众中,文化程度越高,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越高。但是本科及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反而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高学历的被访者通常工作压力较大,因此对接受环保知识的关注度可能会有所影响。在较高学历的被访者中女性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明显高于男性,但在学历较低的群体中,女性的得分却低于男性。高学历人群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他们在接受环保知识的积极性上甚至低于低学历人群,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图3-14)
图3-15所示,从户口性质和月收入水平来看,城市被访者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大体高于农村被访者,但在7000-9000元月收入段中情况则相反。这是因为城市中环保教育设施及教育资源相对于农村更加充足,从而得分比农村高。对于农村的被访者,月收入在6500元以下的人群中,其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随着月收入的增加而升高,而在6500元以上的人群得分则随着月收入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甚至低于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被访者。这可能是因为月收入高的人群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经济活动中,从而对于接受环保知识之类的事情不太关注。对于城市人群,随着月收入的增加公众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呈上升趋势,虽然在6000-9000元段出现明显下滑,但整体来看,城市人群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性要高于农村人群。(图3-15)
图3-16所示,从政治面貌来看,民主党派人士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得分在各群体中最高,为60.09分。共青团员和群众的环保宣传行为得分一样,但都比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被访者得分高。中共党员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但通过调查情况却恰恰相反。这充分说明中共党员在主动接受环境保护知识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相关部门应该予以重视的环节。(图3-16)
图3-17所示,从不同的区域看,内蒙古自治区在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方面的得分最高,达到了66.52分,贵州、海南及广西等地区在主动接受环保知识主动程度方面的得分都达到了60分以上,北京地区排在第9位,得分最低的是甘肃和四川地区。(图3-17)
3.公众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
公众对环保知识宣传的主动程度是指自发地对他人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经过加权计算,可以得到我国公众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得分为45.75分,比2006年得分低了近10分,分数明显偏低。同样属于环保宣传行为,但公众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远远高于公众对他人进行环保知识宣传的主动程度,说明环保宣传行为因方式不同导致得分差异很大,也同样说明我国在环保知识的宣传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3-18所示,从年龄上看,随着公众年龄的增加,公众对于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年轻群体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的参与度较高,但60岁以上老年人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急剧上升,达到了75.00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说明这部分老年人对于环保知识的宣传参与度很高。(图3-18)
图3-19所示,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看,男性和女性被访者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都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呈现增高的趋势,其中女性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整体上高于男性。女性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种情况是人们乐意看到的。虽然男性在这方面的得分也呈现上升态势,但高学历男性的积极性有趋于平缓的趋势,如何有效提高这部分人群的积极性应该是未来环保活动研究的课题。(图3-19)
图3-20所示,从政治面貌来看,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得分同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得分情况类似,民主党派人士在所有的被访者中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的得分最高,为49.62分。共青团员和群众得分依然接近,但中共党员的得分依然为最低。中共党员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图3-20)
图3-21所示,从户口性质来看,外来流动人口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略高于本地居民,两者相差不大。在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方面是本地居民应该加强的地方。(图3-21)
图3-22所示,从户口性质和月收入水平来看,不同地区和月收入水平对公众主动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影响大体呈倒U型。在月收入少于5000元的被访者中,城市公众向他人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得分高于农村公众,在月收入5000元以上情况则相反。对于月收入高于6500元的城市和农村公众来说,其对他人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可能是这部分人群关注更多的是企业经营等经济活动,而对于环保方面关注不够所致。(图3-22)
从图3-23中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区公众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得分普遍偏低。其中得分最高的是贵州省为54.25分,北京地区排在第18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得分最低的是四川和上海地区。这说明我国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知识的主动宣传力度还需要很大程度的加强。(图3-23)
小 结
人们的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总体来说还比较低,处于被动接受环保宣传阶段
公众环保宣传行为的总体得分为54.32分,其中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得分为58.35分,对他人进行环保宣传的得分为45.75分,说明公众在环保宣传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特别是在对他人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方面。公众对于环保知识的学习、接受和宣传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由于公众环保意识的相对缺乏,因此公众更倾向于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
虽然国家正加大力度保护和改善环境,但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得到真正转变,公众在环保宣传方面大部分还停留在被动接受阶段,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总体上年龄与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基本呈负相关关系
随着公众年龄的增加,环保宣传行为的总体得分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年龄越大的公众其环保宣传参与的积极性越低。年轻人群在环保宣传参与积极性上整体得分最高,很可能是因为这部分人群大多数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较高的缘故;但年龄在60岁以上的公众环保宣传参与的积极性明显高涨,甚至有高过年轻人群的态势。老年人一般没有工作的压力且空闲时间较多,因此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更关心环保事业,对环保活动的参与有更高的热情。
学历与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学历与环保宣传行为的参与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学历越高的群体环保宣传行为的参与度越高。但是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他们的某些环保宣传参与度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可能这部分人群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科研、工作中,而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环保的宣传行为。高学历群体的社会公共生活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因而更应该发掘这部分人群在环保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种情形与2006年调查结果相近。
城乡差异不代表环保宣传行为有较大区别,不同户口性质的居民分数差别不大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群众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和对周围人进行环保宣传的主动程度都不高,得分差距不大。
农村地区的居民对环保宣传行为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与农村公众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背景有关系,农村公众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与政府的宣传活动有关系,农村公众与城市公众相比,接受环保教育和宣传的机会少了很多,对这方面的感知和认识也比较少,参与环保宣传的主动程度自然也较低。而城市群众可能是将更多时间放在工作和发展经济上,从而忽略了对环保知识的摄入。
政治面貌不同得分差异大,民主党派群体表现积极
无论是二级指标环保宣传行为,还是三级指标接受环保知识和对他人进行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民主党派人士的得分都是最高的,他们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共青团员和群众得分情况则普遍较低,积极性也较差,有待于提高。而中共党员在所有指标中的得分都是最低的,中共党员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但情形却不容乐观。这可能成为以后环保活动研究的又一主题,这种情况值得高度关注。
职业的不同导致得分差别明显,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表现较好,军人群体环保宣传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城市中,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较高的职业群体是学生、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中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较高的职业群体是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和办事人员。可以看出学生群体和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接受和宣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比较高,而军人的环保宣传参与度得分较低为49.24分,军人群体担负保家卫国的重任,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平时将更多精力用于军事训练而少有时间来关注环保知识的宣传。
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南方地区较好,西北内陆地区较差
南方一些省市地区在环保宣传参与方面做得较好,西北内陆地区对于环保宣传参与的积极性较差,北京地区在环保宣传参与度上表现得一般。
三、环保参与行为
环保参与行为是指公众所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处理行为。它表现了公众以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公众的环保参与行为包括个人性的环保参与行为、社会性的环保参与行为及承担环保责任行为三个方面。个人性的环保参与行为是指公众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与环保有关的行为,是一种浅层次的自我保护型的环保行为(如主动采取有益于环保节能的行为);社会性环保参与行为是指公众在更广阔的空间、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公共环境保护所做的努力,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环境保护行为;承担环保责任行为是指公众在环境保护的行动中自身对环境保护的立场和态度,认识到自己应负的环保责任,是对自身环保责任的考察。
1.环保参与行为指数
环保参与行为是综合了公众在个人环保行为、社会环保行为及承担环保责任行为三个指标后得出的总体性指标。经过加权计算,我国公众的环保参与行为总体得分为56.49分,比公众的环保宣传行为稍高,与2006年相比变化不大。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形式单一、作用有限。尽管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但由于没有经验和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还停留在通过宣传教育唤起公众环境意识的阶段,而在协助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做好城市规划、监督和抵制污染环境的行为等方面作用较为有限。
图3-24所示,从不同年龄上看,公众在环保参与方面表现出来的规律与在环保宣传参与方面基本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环保参与行为的得分则降低。整体上说年轻群体环保参与的得分较高,由于这部分人群大多数为学生,他们接受环保教育及获取环境信息的机会较多从而使其环保行为参与积极性较高;60岁之前的中老年人参与环保行为的积极性较差,但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最高分数达到了70.82分,处于较高的水平。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没有工作、生活的压力且空闲时间比较充裕,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环保事业上,对环保活动的参与可能更富有积极性。(图3-24)
图3-25所示,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对公众环保参与度的影响略呈倒U型曲线,女性的环保行为参与度明显高于男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访者,环保参与行为得分最低。在女性被访者中,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的被访者环保参与行为得分最高。而在男性被访者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被访者的环保参与行为得分最高。另外,男女被访者中的高学历人群的环保行为参与度反而略低于相对较低学历的被访者,表明高学历公众对于环保活动的参与度依旧不高,高学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和科研中,而在环保参与方面精力投入不足,应该开发这部分人应该起到的作用。(图3-25)
图3-26所示,从户口性质和月收入水平来看,随着月收入水平的增加,本地居民及外来人口的环保行为参与度交替上升。对于外来人口,月收入在6500元以下时,环保行为参与度随着月收入的增加而增强,月收入为6500元左右的被访者其环保行为参与度得分最高,达到了59.61分,而月收入在6500元以上的被访者环保参与度得分明显下降,其最低分数为43.22分,落差达到了16分之多,甚至远低于月收入少于1000元的人群得分。对于本地居民来说,高收入的被访者环保参与程度明显高于外来人口。收入较高的群体一般是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群,这类人群的一部分由于很多原因对于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高,这将不利于各项环保活动的开展。(图3-26)
图3-27所示,从政治面貌来看,与环保宣传行为不同,共青团员在环保行为参与度上得分最高,为51.44分,群众次之,民主党派人士环保参与度最低。在所有的被访者中环保行为参与度得分差异不是很大,共青团员和群众发挥了主导作用。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的环保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图3-27)
图3-28所示,从地区上看,城市和农村被访者在环保参与行为方面的得分呈现下降趋势,得分分别为54.32分和50.40分,得分不高且二者差异较大。农村地区公众自身文化水平和生活背景与城市公众有很大的差别,城市中环保教育资源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充足,因此城市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更高一些。(图3-28)
图3-29为根据数据资料生成的全国31个省市地区公众环保参与行为得分地区排行。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区环保参与行为得分都在60分以下,处于普遍偏低的状态。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在环保参与行为方面的得分相对最高,其次是海南、广西等地区,北京地区排在第16位,处于中等偏下位置,得分最低的是宁夏和甘肃地区。公众普遍存在着想拥有一个较好的环境但却不愿意有所付出的心理,另外前文中提到的环境信息不完全公开等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我国公众环保参与行为得分偏低的状态。(图3-29)
2.个人环保参与行为指数
个人环保参与行为,是指公众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与环保相关的行为,例如采取环保节能的行为(购买节能灯、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和公众个人生活相关的行为。
经过加权计算得到,我国公众的个人环保行为平均得分为54.16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比2006年降低了5分多,这说明公众个人环保行为的参与度还不高,有待于继续加强。
图3-30可知,从年龄上看,随着公众年龄的增加,公众个人环保参与的积极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年轻群体的个人环保参与度相对较高,但60岁以上老年人个人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趋于上升的态势,甚至最高分数达到了87.50分,说明这部分老年群体对于与个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活动参与性非常高,值得其他年龄段的公众学习。(图3-30)
图3-31可知,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公众个人环保行为参与度的影响略呈倒U型曲线,女性的个人环保行为参与度明显高于男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访者,环保参与行为得分最低。在男女性被访者中,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的被访者个人环保参与行为得分都达到最高。另外,男女被访者中的高学历人群个人环保行为参与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高学历公众对于环保活动的参与度仍需要加强。(图3-31)
图3-32所示,从户口性质和月收入来看,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个人环保参与行为得分基本一致,且随收入的增加而增长。而4000-6000元阶段城市居民个人环保参与行为积极性明显降低,而外来人口则继续呈现上升趋势。而对于6000元及以上的较高月收入被访者来说,本地居民的个人环保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外来人口的得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较高月收入被访者的个人环保参与行为得分甚至低于较低月收入人口的得分。高收入人群应该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种情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图3-32)
图3-33可知,从政治面貌上看,虽然各群体个人环保参与行为得分相差不大,但得分都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民主党派人士及普通群众虽然总得分不高,但在所有群体中的个人环保参与行为的积极性是最高的。中共党员作为社会发展建设的模范力量,其得分并不高,在个人环保参与行为中没有发挥领导带头作用。这部分群体的个人环保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图3-33)
图3-34可知,从地区上看,城市和农村被访者在个人环保参与行为方面的得分呈现下降趋势,得分分别为54.12分和51.36分。两者得分都不高且差异较大,说明两类群体的个人环保参与积极性不容乐观,有待提高。(图3-34)
图示3-35中可以看出,在31个省市地区中,内蒙古地区在个人环保参与度上得分最高,其次是贵州及新疆地区,而个人参与环保活动积极性较差的地区有宁夏、甘肃及辽宁。(图3-35)
3.社会性环保参与行为指数
社会性环保参与行为是指为环境问题所进行的人际沟通,以及公众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层次上的环保参与行为。是一种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环保行为,包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对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劝阻等。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得知,我国公众的社会性环保行为总得分为46.63分,比个人环保行为得分低了近8分,比2006年社会性环保行为得分少了4.5分。我国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一向有“政府依赖”的倾向,对于社会层次的环保活动更是如此。我国公众对更大范围内的环保参与积极性明显偏低,有待提高。
图3-36所示,从年龄上看,随着公众年龄的增加,公众对于参与高层次社会性环保活动的积极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年轻群体对于社会性环保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从25岁到59岁,公众在社会性环保参与得分上降低了约12分;但60岁以上老年人群参与社会性环保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上升,说明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对于高层次社会性环保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成为推动我国社会性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图3-36)
图3-37所示,从户口性质和月收入水平来看,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社会性环保参与行为得分交替上升。在较低月收入水平下,外来人口的社会性环保参与得分基本高于本地居民的得分。但月收入在6500元以上时本地居民的社会性环保参与行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而外来人口的社会性环保行为参与度很低,甚至远低于较低月收入的公众。这可能是本地居民居住时间相对于外来人群更长,他们可能更加关注身边的社会性环保事业。(图3-37)
图3-38所示,从地区上看,城市、农村在社会性环保参与方面的得分都比较低,两者之间相差也不明显。城市较之农村有更多更好的环保教育资源和参与机会,但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城市人群在社会性环保事业参与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图3-38)
图3-39所示,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看,女性的社会性环保参与行为得分明显高于男性。对于女性来说,随着学历的升高,其社会性环保参与程度波动不定。从图中可以看出拥有初中及以下和大专、本科学历的女性公众的社会性环保行为参与度较其他学历高。从男性看,受教育程度越高,更高层次的环保参与积极性越低,甚至低于较低学历的公众,只是在高中学历的群体中出现最高值。高学历的公众是社会的重要力量,而这部分人群的社会性环保参与积极性却很低,很可能是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当中,从而导致投入到社会性环保行为中的精力不足。(图3-39)
图3-40可知,从政治面貌上看,各群体公众在社会性环保行为参与程度的得分普遍偏低。在所有群体的被访者中社会性环保行为参与度的得分差异不大,其中民主党派人士的得分最低。各群体在此方面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图3-40)
图3-41为通过调查数据生成的全国公众社会性环保参与得分分布图。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辽宁省公众对于高层次的社会性环保活动的参与程度较高,得分为63.75分,其次是海南和广西地区,北京地区位于第17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社会性环保行动参与积极性最差的是宁夏和甘肃地区,其得分仅为30分左右。西北内陆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公众将更多精力用于生活生产,对于社会性的环保行为参与性严重不足。(图3-41)
4.承担环保责任行为
承担环保责任行为是指在环境保护的行动中自身对环境保护的立场和态度,认识到自己应负的环保责任,包括怎样认识自己在环保中的作用和是否能够为环保活动捐款等行为。这是在2006年基础之上新增加的指标,用于评价公众的环保责任。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公众在此方面的得分为53.07分,得分偏低。我国公众普遍存有搭“环保便车”的心理,对于自身的环保责任没有上升为自己的行为意识。
图3-42所示,从年龄上看,随着公众年龄的增加,公众承担环保责任行为的积极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年轻群体在此方面的参与度较高,而60岁以上老年人主动承担环保责任的积极性明显呈上升趋势。其承担环保责任行为得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说明这部分老年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其他年龄段的公众应该以此为榜样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图3-42)
图3-43所示,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看,女性承担环保责任行为得分明显高于男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其承担环保责任行为得分最低。在男性被访者中,受教育程度对他们承担环保责任行为的影响略呈倒U型曲线,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的男性被访者承担环保责任行为得分最高。在女性被访者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承担环保责任行为的得分越高。(图3-43)
图3-34所示,从户口性质和月收入水平来看,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外来人口承担环保责任的得分高于当地人口的得分,月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情况则相反。对于本地居民来说,他们承担环保责任行为的得分随着月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月收入较高的本地居民更愿意承担环保责任。而外来流动人口承担环保责任情况存在一个峰值,为月收入6500元的人群,其得分达到了63.06分,为所有被访者中得分最高的,但较高月收入的外来人群承担环保责任行为的积极性反而不高。(图3-44)
图3-45所示,从政治面貌看,共青团员在承担环保责任行为上的得分最高,为53.42分,群众次之,随后是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在所有的被访者中各类群体的得分差异不是很大。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承担环保责任的程度不高,与其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重要力量的地位并不相称,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图3-45)
图3-46所示,从地区上看,城乡公众在承担环保责任方面差异较为明显且得分均不是很高。城市公众的得分为53.10分,农村公众的得分为49.86分,说明农村公众在承担环保责任方面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有更多的环保教育资源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资源对于提高城市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城市公众相对于农村公众有更高的环保责任感。(图3-46)
图3-47为通过调查数据生成的全国公众承担环保责任得分分布图。广西地区对于环保责任行为的参与程度最高,为62.13分,其次是内蒙古和海南省地区,而北京地区排在第24位,说明北京地区公众对于承担环保责任的积极性很低,其中得分最低的分别是甘肃和宁夏地区。(图3-47)小 结
环保参与行为总得分偏低,社会性环保行为参与的积极性明显较低,公众参与不足
中国公众在环保参与行为方面积极性不高,个人环保行为、社会性环保行为及承担环保责任行为的得分都没有超过60分。尤以公众在社会层面中的环保参与行为得分最差,仅为46.63分。我国公众在环保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大,再加上公众想拥有好的环境却不愿意有太多付出的心理等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公众在环保参与积极性上不强的局面。
从居住区域看,城市和农村被访者在环保参与行为方面的得分呈现下降趋势,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城市相对于农村有更多的可供利用的环保资源。
从性别上看,女性的环保行为参与度高于男性。
从年龄上看,年轻群体环保参与度要高于中年群体,但60岁以上公众的环保参与积极性较高。这部分人群大多是退休无职也人员,他们没有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关心我国的环保事业。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随着学历的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行为的得分大致呈升高趋势,但整体上来说高学历公众的环保参与行为积极性不高,应该采取措施充分发挥这一部分人的作用。
从政治面貌来看,我国不同政治面貌的公众在环保参与度上差别不大,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和群众的公众在这方面的积极性要略高于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的公众。
以个人较低层次的环保行为为主,较高层次的社会性环保行为参与度偏低
我国公众的个人环保行为参与度得分为54.16分,社会性环保行为参与度得分仅为46.63分,两项指数都偏低。说明人们的环保行为大部分还是浅层次的以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参与为主,较高层次上的社会性环保行动参与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城乡差异及不同政治面貌对公众环保参与行为的影响不明显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居住区域及不同政治面貌公众的个人和社会性环保参与得分差异较小。
职业差异明显,对环保参与行为有一定影响
在城市中,环保参与度得分较高的群体是军人、机关企事业人员和办事人员;农村中环保参与度得分较高的群体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受教育程度高低对于环保参与行为的影响较大
公众在环保参与行为方面的得分与学历高低呈正相关关系。无论是个人环保行为还是社会性环保行为,总体上参与度得分都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升高。但学历为中专、高中群体的环保参与度得分高于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和大专、本科群众的得分。
四、公众环保行为总结
我国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公众环保行为的总得分为52.44分,参与水平还比较低,无论是环保宣传行为还是环保参与行为的得分都处于及格线以下。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公众的环保宣传行为得分低于环保参与行为的得分,说明公众在平时的环保参与方面虽然有所行动,但对于环保宣传参与度的积极性不高。其中公众对于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及参与社会性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很差,得分甚至达不到50分。公众的参与对于环境保护事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将是今后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学历、月收入水平、性别、居住地等因素对公众环保行为有很大影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总的来说公众学历越低、收入越低,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就越低;公众学历越高,环保行为参与度也越高,但高收入人群的环保行为参与度明显偏低。
从性别上看,女性的环保行为参与度高于男性。
从户口性质看,本地居民环保行为的得分为55.39分,外来人口的得分为52.55分,本地居民较之外来人口参与环保行为的积极性更高。
居住地对于公众环保行为得分有明显的影响
通过调查数据得知,城市居民在环保参与度上要好于农村居民。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环保教育资源明显好于农村,因此城市居民在环保积极性上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环保积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区域差别较大,总体上南方城市环保参与度较好,西北内陆地区较差
总体上南方一些省市地区在环保参与方面做得较好,西北内陆地区对于环保参与行为的积极性较差,北京地区在此方面的表现处于一般水平。
第四章 公众环保参与情况
一、环保参与度
1.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
如图4-1所示,环保宣传行为方面包括了解环保知识的主动性,主动阅读与环保相关的书籍、观看环保电视电影、浏览与环保相关的网站,主动劝导他人进行绿色消费反映了公众对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其中公众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最高的行为是“了解环保知识的积极性”,这一项中选择“总是”和“经常”积极主动了解环保知识的比例分别为4%和24%,其他两项比例则稍微偏低。从总体来看,公众在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上能够达到“一般”水平以上的占了各自的绝大比例,而在此方面积极性较差的公众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说明公众对于环保宣传行为的参与虽有一定的积极性,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图4-1)
2.个人环保行为参与度
如图4-2所示,在个人环保行为参与方面,是否购买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及主动采取有益于环保节能的行为(如购买节能灯、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反映了公众个人参与环保的程度。
对于节能行为,38.62%的被访者一般还是能够主动采取环保节能的行为,32.45%的被访者经常采取环保节能行为,只有3.17%的被访者从来不会采取环保节能行为。对于环保节能行为大部分人还是做得不错的,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为一般都是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大部分公众能够做到一些自身力所能及的环保节能行为。(图4-2)
3.  社会性环保行为参与度
如图4-3所示,在社会性环保行为参与度方面,遇到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否会主动劝阻反映了公众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71.14%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能够对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主动劝阻,而对于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从来都不关注的人群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为17.77%,这部分人对于社会性高层次的环保参与积极性较差,需要引起关注。(图4-3)
4.  承担环保责任行为参与度
如图4-4所示,在承担环保责任行为参与度方面,对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定位及是否为环保活动捐款反映出公众承担环保责任的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23.78%的公众认为自己在环境保护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比例偏低,62.01%的公众认为自己在环境保护中有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公众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力量,公众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之于环保的深远影响才能在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图4-4)
二、公众了解环保知识的渠道
如图4-5所示,可以看出有77.48%的受访者是通过收看电视节目了解环保知识的。由此可知,电视在宣传环保知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强化电视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大电视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有45.78%的受访者是通过报纸和杂志了解环保知识的,而通过广播和网络了解环保知识的公众的比例也都超过了30%,分别为34.15%和35.69%。通过户外广告和宣传栏了解环保知识的比例很低,仅为7.76%,这也是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的方面。此外,人力传播的力量也同样重要,27.87%的公众是通过亲戚朋友的途径来接受环保知识的。而通过各级政府环保宣传活动的途径了解环保知识的比例偏低为24.03%,政府担当环保重任,但比例却不高表明政府在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图4-5)
三、人们对购买环保产品的态度
如图4-6所示,可以看出公众偶尔会购买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所占的百分比为39.71%,会购买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的人群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8.82%,这说明大部分公众还是能够为环境保护而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的,而经常会购买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的公众比例很低为4.71%,这可能是因为这样的环保产品价格比其他产品价格更高一些,受公众的经济承受能力限制所导致的。对价格稍高的环保产品持无所谓的态度及从来都不会考虑购买环保产品的公众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这很可能是这部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不够,或是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缘故。(图4-6)
如图4-7所示,可以看出城市公众对于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的购买积极性要好于农村公众,高了约六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城乡公众环保意识高低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的差异有关。(图4-7)
四、公众对环保活动的支持态度
如图4-8所示,可以看出约70.07%的公众有时能够为环保活动捐款,经常能够捐款的比例仅为7.75%其中多于五分之一的公众从不为环保活动捐款,说明这部分人群还没有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或是即使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太在意,所以在这方面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比较冷淡。(图4-8)
如图4-9所示,可以看出城乡中有时能够主动为环保活动捐款的公众占绝大部分,其比例分别为71.19%和63.95%,但城市公众在此方面的积极性比农村公众高了约七个百分点。农村公众从未为环保活动捐款的比例比城市公众高了将近10%,说明农村公众在为环保活动主动捐款的参与度上低于城市公众。从整体分析看,城市公众为环保活动主动捐款的这种承担环保责任行为的积极要性明显好于农村公众。(图4-9)
小 结
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一般,环保参与行为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从总体来看,公众在环保宣传行为参与度上能够达到“一般”水平以上的占了各自的绝大比例,而在此方面积极性较差的公众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说明公众对于环保宣传行为的参与虽有一定的积极性,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和社会性环保参与积极性与2006年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目前公众的环保参与行为还是主要集中在和个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范围之内,如购买环保节能产品、垃圾分类、节水节电、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而更高层次的社会性环保行为参与积极性虽然比过去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整体水平依然不高,需要进一步发展提高。
公众了解环保知识的渠道多样化,电视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绝大多数的公众是通过电视媒体了解环保知识的,而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环保知识的比例相对较低。由此可知,电视在宣传环保知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强化电视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大电视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而有45.78%的受访者是通过报纸和杂志了解环保知识,通过广播和网络了解环保知识的公众的比例也都超过了30%。通过户外广告和宣传栏了解环保知识的比例很低,仅为7.76%,这也是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的方面。此外,人力传播的力量也同样重要,27.87%的公众是通过亲戚朋友的途径来接受环保知识的,而通过各级政府的环保宣传活动的途径了解环保知识的比例偏低为24.03%。政府担当环保主导重任,但比例却不高表明政府在环保知识的宣传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大部分公众能够接受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但城乡接受水平差异较大
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公众偶尔会购买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所占的百分比为39.71%,会购买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的人群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8.82%。这说明大部分公众还是能够为环境保护而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的。
城市公众对于价格稍贵的环保产品购买积极性相对于农村公众要高出约六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城乡公众环保意识高低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的差异有关。
承担环保责任行为积极性较高,但城乡差异较大
大部分公众愿意为环保活动捐款,但从未为环保活动捐款的公众也占相当比例约为五分之一,总体上城市公众承担环保责任的积极性高于农村公众。
环保满意度篇
环保满意度指标,主要是从公众的角度来衡量公众对不同空间环境的满意程度和不同主体环保行为的满意程度,从这两个方面来对我国现阶段的环保现状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和认同程度进行评价。
对不同空间环境满意度的衡量分为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三项,对不同主体的环保行为满意度的衡量分为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四项。在每一个衡量指标之下都设计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问题对其进行衡量,最后通过结构方程的加权计算得出每项指数的得分。
附表:环保满意度指标体系
环保满意度  
对环境的满意度  38%  
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  27%
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  58%
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  15%
对环保行为满意度  62%  
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3%
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25%
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33%
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  39%
第五章 环保满意度指数总体情况
一、公众环保满意度指数总体情况
公众的环保满意度指标是从公众角度总体考察人们对目前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的评价。为了衡量这一指标,我们将其分解为对环境的满意度和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两个指标。其中对环境的满意度指对不同空间环境水平的满意度,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指对公众和不同机构和主体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这两个指标分别赋予38%和62%的权重,计算得出环保满意度得分,即环保满意度指数。环保满意度指数的各级指标得分情况如下:
表5-1 环保满意度各级指数得分情况
指标  样本量  最低得分  最高得分  平均得分  标准差  方差
环保满意度  9011  3.35  100.00  44.68  13.50  182.18
对环境的满意度  9011  0.00  100.00  56.51  14.26  203.30
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  9011  0.00  100.00  58.19  18.74  351.26
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  9011  0.00  100.00  55.04  18.43  339.53
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  9011  0.00  100.00  59.00  14.41  207.59
对环保行为满意度  9011  0.00  100.00  37.49  16.39  268.61
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9011  0.00  100.00  47.97  20.05  401.91
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9011  0.00  100.00  55.56  18.55  344.19
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9011  0.00  100.00  46.93  20.78  431.85
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  9011  0.00  100.00  18.87  26.36  694.81
由表5-1可知,经计算在9011份样本中公众的环保满意度得分最低为3.35分,最高为100分,总体平均得分44.68分。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为100分,总体平均得分56.51分。公众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为100分,总体平均得分37.49分。
图5-1所示,,从地区来看城市居民的环保满意度为45.67分,高于农村的居民的环保满意度44.20分。从性别来看,男性居民的环保满意度为44.32分,低于女性居民44.78分。由图5-1可知从年龄趋势来看,18-23岁居民的环保满意度较低,为43.93分,随着年龄的增加环保满意度逐步升高到30-35岁居民的45.46分,尔后依次下降直到48-53岁的44.93分。但在54-59岁年龄段,发现公众的环保满意度有了大幅提升,满意度为46.26分,为所有居民中的最高值;但60-65岁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又急剧下降,得分仅为43.66分,为所有年龄段居民中最低的满意度。总的趋势来看,年龄和对环保满意度之间呈倒U型趋势,且得分普遍偏低,青年人和老年人相对更不满于现今的环保状况。(图5-1)
图5-1 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环保满意度折线示意图
图5-2所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专、本科以上学历被访者的环保满意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升高。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技校,大专、本科学历居民的环保满意度分别为45.78分、44.16分、43.83分,满意度随学历的升高依次下降。原因可能在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对环保工作的期望值越高,因此表现出了较低的环保满意度。但硕士及以上学历居民的环保满意度为51.49分,得分最高,在曲线图上,呈现为U型。考虑到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在整个样本中仅有207人,仅占总样本2.3%,可能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因此可以推定,总的趋势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环保满意度越低。(图5-2)
图5-2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3所示,从月收入水平来看,随着月总收入的增加,个人的环保满意度上升,但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个人的环保满意度随即逐渐下降。收入在1000元以下时个人的环保满意度为44.45分,随着收入增加满意度也逐步上升,在3000-4999元时满意度最高为45.98分。随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满意度开始下降,最低为8000-9999元收入段居民的满意度,43.23分。就数据显示,月总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后,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上升,由于10000元以上的样本量仅有82个,相对于总体9011的样本量而言,还不到1%,忽略这一上升情形,可以得出结论,在折线图上,月收入和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存在倒U型的变化趋势,且普遍得分不高。(图5-3)
图5-3 不同月总收入水平居民的环保满意度
图5-4所示,由职业来看,不同职业居民的环保满意度差别不大。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军人的环保满意度最高,得分为50.8分,学生的满意度最低,为39.22分,其他职业居民的环保满意度均在45分左右且各群体满意度普遍偏低。(图5-4)
图5-4 不同职业居民的环保满意度
图5-5所示,从区域来看,西北和西南地区居民的环保满意度最高,分别为45.38分和45.35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居民的环保满意度最低,分别为44.11分和43.41分。但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仅有2分之差,这可能和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引起的环境现状差异有关。(图5-5)
图5-5 不同区域居民的环保满意度
小 结
公众的环保满意度指数平均得分仅为44.58分,水平较低。可以说明公众对我国的环境总体状况和环保行为状况都不满意。相较而言,城市居民的环保满意度高于农村,女性公众的环保满意度高于男性。且环保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在折线图上呈倒U形;和月总收入水平之间表现出了相近的趋势;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环保满意度呈下降趋势。从相关关系来看,环保满意度和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23,在5%的水平上显著;环保满意度和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2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也就是说环保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
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指数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体现在个人空间环境、地区空间环境和大空间环境三个维度上。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表现为对工作场所环境满意度和家庭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表现为对所居住的城市(县)和小区(村)的环境满意度。对所居住的城市(县)的环境满意度具体可分为对市(县)的空气、水、绿化、交通、噪声以及食品安全卫生的满意度;对所居住小区(村)的环境满意度具体可分为对小区(村)的空气、水、噪声、宠物管理、绿化、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满意度;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指对目前我国总体环境的满意度。
1.公众的环境满意度指数得分
表5-2 公众环境满意度各项指标得分情况
指标  样本量  最低得分  最高得分  平均得分  标准差  方差
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  9011  0  100  56.51  14.26  203.30
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  9011  0  100  58.19  18.74  351.26
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  9011  0  100  55.04  18.43  339.53
大空间环境满意度  9011  0  100  59.00  14.41  207.59
如表5-2所示,经过加权计算,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和大空间环境满意度的最低得分都为0分,最高都为100分。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和大空间环境满意度的均值分别为58.19分、55.04分和59.00分,大空间环境满意度的得分最高,说明公众对当前我国的总体空间环境满意度要高于对所居住的小区(村)和城市(县)的空间环境满意度。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可知当前公众对环境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56.51分,这表明,公众对环境的总体评价处于中下水平,公众对我国现阶段的总体环境状况不太满意。(表5-2)
2.城乡公众的环境满意度情况
图5-6 城乡公众对环境满意度的比较示意图
如图5-6所示,城市居民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为56.03分,农村居民为57.76分。农村居民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城市居民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并且在对各分指标的满意度上,都是农村居民高于城市居民。(图5-6)
3.不同月收入群体的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图5-7 不同月总收入水平群体对环境满意度
如图5-7所示,在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上,随着收入的上升,公众的环境满意度也逐渐上升。收入达到5000-7999元的公众,其环境满意度最高。可能是因为收入越高,生活、工作等的环境越好。在对环境有着相同期待的情况下,收入高的公众得到更多的满足,因而对环境的满意度高于收入低的人。但是,随着收入的进一步上升,公众的环境满意度大幅下降,收入达到8000-9999元的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最低。可能是因为这一群体对环境条件的期待更高,虽然他们生活的环境条件大大优于低收入者,但离他们的期望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在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上,也大体是先随着收入的上升,公众的满意度逐渐上升。收入到了一定的水平,公众的满意度又大幅下降。在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上,3000-4999元月收入群体的满意度最高,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群体表现出了较低的满意度。在对地区空间的满意度上,月收入在5000-7999元的群体的满意度最高,月收入在8000-9999元的群体满意度最低。与以上不同的是,在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上,随着收入的上升,公众的满意度有小幅下降,当收入达到5000-7999元的水平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公众的满意度开始提高。各项指数的曲线图分布皆呈倒U型且满意度普遍偏低。(图5-7)
4.不同受教育程度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情况
图5-8 不同受教育程度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如图5-8所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57.54分,高中、中专和技校学历的公众得分为56.31分,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公众得分为55.74分,硕士以上学历的公众得分为59.39分,表现在曲线图上为一个U型。在学历低于大专或本科的人群中,学历越高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越低,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更深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其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要高于其他学历人群,这可能是因为有硕士及以上教育经历的公众其工作、居住环境等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人,因而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更高。
在对个人空间和地区空间的环境满意度上,不同学历群体得分上的差异反映在曲线图上,也同样表现为U型。在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上,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公众满意度得分,为58.64分,高中、中专和技校学历的公众得分为58.44分,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公众得分最低为57.48分,硕士以上学历的公众得分最高,为61.4分。在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上,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公众满意度得分为56.65分,高中、中专和技校学历的公众得分为54.5分,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公众得分最低,为54.07分,硕士以上学历的公众得分最高,为58.66分。在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上,不同学历群体的差距不大,且四项指数满意度情况普遍都偏低。(图5-8)
5.性别对环境满意度的影响
图5-9 分性别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比较示意图
如图5-9所示,女性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56.82分,男性为56.14分,女性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要高于男性。同样的,女性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和大空间环境满意度也都高于男性。(图5-9)
6、不同年龄的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图5-10 不同年龄段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
如图5-10所示,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公众的环境满意度也越高。18-29岁的人群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最低,得分保持在56分左右。随着年龄的上升,公众的环境满意度开始提升,36-41岁人群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达到57.37分。但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公众的环境满意度又开始降低,42-47岁的人群,其环境满意度也只有56分左右。值得注意的是,47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公众的环境满意度大幅提升,在54-59岁的人群中,其环境满意度达到58分,为所有年龄群体中最高。总体说来,老年人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要高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图5-10)
图5-11 不同年龄段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
图5-11为不同年龄段群体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曲线图。从大的趋势上来说,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18-29岁人群的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较低,随着年龄的上升,满意度开始有较大提升,36-41岁人群的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达到59.65分。随着年龄的进一步上升,公众的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开始下降,42-47岁人群的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只有56.95分,低于18-29岁的年轻人群体。47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公众的环境满意度开始提升,60-65岁人群的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达到60分,为所有年龄群体中最高。所以总的说来,老年人的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要高于中、青年群体。(图5-11)
图5-12 不同年龄段公众对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
图5-12所示,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得分的变化趋势与其对总体空间环境满意度得分变化趋势相似。从大的趋势上来看,年龄越大,公众的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也越高。18-29岁人群的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最低,得分保持在54.5分左右。随着年龄的上升,公众的环境满意度开始提升,36-41岁人群的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得分达到55.83分。但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公众的环境满意度又开始降低,42-47岁的人群,其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得分为54.86分。值得注意的是,47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公众的环境满意度大幅提升,54-59岁的人群,其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得分达到57.28分,为所有年龄群体中最高。总体说来,老年人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要高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图5-12)
图5-13 不同年龄段公众对大空间环境满意度 
如图5-13所示,不同年龄段群体在对大空间环境满意度上,18-29岁人群的得分和54-65岁人群的得分低于30-53岁人群。可见,中年群体对大空间的环境满意度更高,年轻人群体和老年人群体则表现出了较低的满意度。(图5-13)
7.不同职业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情况
图5-14 不同职业公众对环境总体满意度
如图5-14所示,不同职业公众在对环境总体满意度上,军人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最高,得分将近60分。农业生产人员得分次之,为59.58分。学生群体的得分最低,只有52.64分。农业生产人员的得分较高,这与前面提到的农村居民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城市居民是一致的。学生的得分最低,可能是因为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较差以及他们比其他群体更具有批判精神,对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也较低,可能是因为作为涉足公共事务的人员,其对环境更充满忧患意识。(图5-14)
图5-15 不同职业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
如图5-15所示,不同职业公众在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上,农业生产人员最高,得分为61.23分,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期望值相对较低,因此更容易满足。军人次之,得分为60.73分。学生得分最低,仅为56.06分,可能是因为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较差以及其比其他群体更具有批判精神,对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度,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较高,生活较为稳定,居住、工作环境较好,所以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度。(图5-15)
图5-16 不同职业公众对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
如图5-16所示,不同职业公众在对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上,军人满意度最高,得分为59.16分。农业生产人员得分次之,为58.7分。学生群体对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最低,得分仅为50分。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度。(图5-16)
图5-17 不同职业公众对大空间环境满意度
如图5-17所示,在各职业人群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最高,得分为62.25分。军人得分次之,为61.56分。学生群体的得分最低,仅为56.51分。(图5-17)
8.不同区域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情况
图5-18 不同区域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
如图5-18所示,从区域来看,东北地区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最高,为58.32分。其次为华南地区,得分为57.98分。西北地区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57.33分,都高于56.51分的全国平均得分。华中地区得分为55.88分,华东地区的得分为56.28分,西南地区得分为56.42分,都低于全国平均得分。华北地区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最低,得分仅为54.44分,比最高的东北地区的满意度得分低了近4分。(图5-18)
图5-19 不同区域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
如图5-19所示,从区域来看,华南地区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最高,为60.01分。西北地区公众次之,得分为59.85分。东北地区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稍低于西北地区公众,得分为59.55分。而华中地区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得分为58.73分,同样高于58.19分的全国平均得分。华东地区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得分为58.02分,西南地区公众为58.05分,都低于全国平均得分。而华北地区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最低,得分仅为54.35分,比全国平均得分低了3.84分,比得分最高的华南地区公众低了5.66分。差距很大。(图5-19)
图5-20 不同区域公众对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
如图5-20所示,不同区域公众在对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上存在着差异。东北地区公众对地区空间满意度最高,得分为57.18分。华南地区公众的满意度次之,得分为56.83分。西北地区公众得分为55.71分,也高于55.04分的全国平均得分。华东地区公众对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得分为54.74分,西南地区公众得分为54.92分,华中地区公众得分为53.94分,都低于全国平均得分。华北地区公众对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最低,得分仅为53.13分,比全国平均得分低1.91分,比得分最高的东北地区公众低4.05分,差距较大。(图5-20)
图5-21 不同区域公众对大空间环境满意度
如图5-21所示,不同区域公众在对大空间环境满意度上,东北地区公众满意度最高,得分为60.36分。西北地区公众得分为59.08分,西南地区公众得分为59.09分,两者得分相当。华北地区公众得分为59.01分,华东地区公众得分为58.88分,华南地区公众得分为58.69分。华中地区公众得分对大空间环境满意度最低,得分为58.2分,比全国平均得分低0.8分,比得分最高的东北地区公众低2.16分。总的说来,相比较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和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来说,各区域公众在对大空间环境满意度上存在的差距不大。(图5-21)
小 结
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不高,不同群体差别较大。
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仅为56.51分,满意度较低,说明当前我国的整体环境状况不佳,很难令人满意。农村居民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要高于城市居民。女性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略高于男性,不过差异不太明显。就收入方面来说,总体看来随着收入的上升,公众的环境满意度也逐渐上升,收入达到5000-7999元的公众,其环境满意度最高。但是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的满意度却比很多低收入群体要低,这可能是因为这个群体对环境状况的期望值比较高导致的。
在学历低于大专或本科的人群中,学历越高对环境的满意度越低。但是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其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要高于其他学历人群。在年龄方面,老年人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要高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在职业方面,各个职业群体对环境的满意度差异较大。军人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最高,得分将近60分。农业生产人员得分次之,为59.58分。学生群体的得分最低,只有52.64分。地域不同,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差别较大,东北地区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最高,华北地区公众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最低。
三大空间满意度中,公众对大空间环境满意度最高。
公众对大空间满意度得分最高,为59分。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次之,得分为58.19分,而对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得分最低,仅为55.04分。个人空间环境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并且人们通常也有能力改造个人空间环境,并花费很多的精力去维护,所以整体上人们对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相对高些。当前我国很多市、县、小区等都存在着污染问题,从个人空间到地区空间,空间范围的扩大,人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存在,所以对地区空间的环境满意度很低。对于大空间环境来说,虽然人们通过很多的渠道得知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很严重,但是空间过于宽泛,人们缺乏一种切身的体会,所以满意度相对最高。
三大空间满意度与年龄的关系。
不同年龄的公众,在个人空间满意度和地区空间满意度上差异较大。总体看来,都是年龄越大,对个人空间和地区空间满意度越高。老年人的个人和地区空间满意度要高于青年人和中年人。而各年龄段公众在大空间环境满意度得分上差异不显著。
职业、收入水平与三大空间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在三大空间满意度上,军人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度,而学生的满意度最低。可能是因为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较差以及其比其他群体更具有批判精神,对环境的期望值更高。
而在收入水平方面,在个人空间环境满意度、地区空间环境满意度上,大体是先随着收入的增加,公众的环境满意度随之逐渐上升。而收入到了一定的水平,公众的满意度又大幅下降。在对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上,随着收入的上升,公众的满意度有小幅下降,当收入达到5000-7999元的水平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公众的满意度开始提高。
三大满意度上的地域差异。
相比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公众在三个空间的满意度上得分都排在前列,华南地区公众在个人空间和地区空间满意度得分上也处于前列。华北地区公众在个人空间满意度上和地区空间满意度上得分都为最低,与得分最高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就全国来看,各地区公众在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上差距不明显。
三、公众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指数
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包括了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四个方面。
公众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环保工作的发展水平,是推进环保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主要从公众的环保意识进行度量;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主要从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对政府环保工作的评价、环保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行度量;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主要从公众对企业的环保行为的评价进行度量;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主要从公众对我国环保水平和发达国家环保水平的差距认识方面进行度量。
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各项指数得分如表5-3所示:
表5-3 公众对环保行为满意度得分情况
指标  样本量  最低得分  最高得分  平均得分  标准差  方差
对环保行为满意度  9011  0  100  37.49   16.39   268.61
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9011  0  100  47.97   20.05   401.91
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9011  0  100  55.56   18.55   344.19
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9011  0  100  46.93   20.78   431.85
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  9011  0  100  18.87   26.36   694.81
1. 环保行为满意度指数
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指标用于度量公众对不同机构和主体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为了衡量这一指标,将其分解为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四个指标。依次赋予3%、25%、33%、39%的权重,加权计算即可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指标。经计算,公众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100分,总体平均值为37.49分,标准差为16.39。
2. 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主要从公众的环保意识进行度量。经计算,发现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100分,平均得分为47.97分,标准差为20.05。
3. 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主要从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环保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对政府环保工作的评价,如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事件反应能力、处理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效率、处理环境事件效果、处理公众反映问题效果等的满意度来度量。经计算,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最低分为0分,最高为100分,平均得分55.56分,标准差为18.55。
4. 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主要从我国企业环保行为,如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产品环保性、环保公益事业、环保部门处理意见的执行、对周围居民环保意见的态度等方面的满意度进行加权度量。经计算,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的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100分,平均得分46.93分,标准差为20.78。
5. 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
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主要从我国环保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度量。经计算,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的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100分,平均得分18.87分,标准差为26.36。
我国各个地区的环保行为满意度及次级满意度指标如表5-4所示:就各个满意度指标来看,海口地区居民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最高,为47.17分,济南地区公众对环保行为满意度得分最低,为32.75分;海口地区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最高为53.75分,北京地区公众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得分最低,为43.96分;哈尔滨地区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最高为63.44分,郑州地区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最低为50.66分;海口地区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最高为54.17分,南昌地区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得分最低,为43.39分;海口地区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得分最高为32.50分,济南地区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得分最低,为11.08分。不同地区居民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是否和各地区人均GDP存有相关关系,通过SPSS11.5的统计分析发现两者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057,且并不显著。
表5-4 各地区公众对环保行为满意度得分情况
地区  样本量  对环保行为满意度  对公众环保
行为的满意度  对政府环保
行为的满意度  对企业环保
行为的满意度  对环保行为国
际化的满意度
海口  320  47.17   53.75   62.20   54.17   32.50
哈尔滨  302  45.21   51.74   63.44   53.86   27.40
太原  288  42.83   51.07   52.80   49.27   31.42
杭州  301  41.62   48.31   58.24   50.67   24.42
昆明  298  41.06   47.20   56.66   49.73   24.78
贵阳  251  40.74   50.90   61.01   51.00   20.22
武汉  305  40.29   49.23   53.83   45.93   27.38
乌鲁木齐  309  39.76   52.72   56.86   50.55   20.47
西宁  309  39.27   45.84   57.47   47.76   21.60
广州  299  38.91   47.91   59.64   48.72   18.56
天津  268  38.19   49.07   54.83   46.89   20.95
拉萨  274  37.84   48.61   56.49   47.25   18.89
南昌  175  36.72   47.00   53.30   43.39   21.14
上海  292  36.68   46.40   55.88   46.55   17.12
福州  302  36.41   47.68   58.60   47.44   14.10
西安  308  36.34   48.78   55.98   44.97   17.29
长春  285  36.32   45.38   53.59   44.71   19.09
沈阳  160  36.15   47.50   52.38   45.71   18.44
银川  307  36.09   47.83   53.37   44.99   18.26
合肥  302  35.66   46.24   54.23   45.17   16.69
重庆  292  35.62   46.04   55.83   45.68   15.26
北京  301  35.45   43.96   53.94   46.65   15.37
长沙  303  34.90   44.64   55.84   45.68   13.61
南宁  378  34.80   46.27   52.05   44.38   16.47
兰州  311  34.67   47.72   52.64   45.37   14.93
石家庄  277  34.60   48.19   53.49   45.44   14.17
成都  284  34.24   46.18   56.03   45.15   12.21
南京  312  34.12   46.90   52.71   45.22   13.73
呼和浩特  284  34.06   50.70   53.42   44.02   13.82
郑州  289  33.41   44.96   50.66   43.47   14.69
济南  325  32.75   48.13   53.62   43.56   11.08
(一)分类别的对环保行为满意度指数
图5-22所示,从区域来看,西北和西南地区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最高,分别为38.43分和38.28分。华北和华东地区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最低,分别为36.14分和37分。但最高和最低分之间差别不大,仅有2.29分之差。(图5-22)
图5-22 不同区域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23所示,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平均得分38.49分,高于城市居民37.17分。可能是由于农村群众相比城市群众来说,他们的生产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环境污染状况较轻,因此农村群众环保行为满意度高于城市群众。(图5-23)
图5-23 城乡对居民环保行为满意度比较
图5-24所示,从性别来看,女性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为37.63分,高于男性的37.30分。(图5-24)
图5-24 不同性别的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25所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群众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导致其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也存有较大差异。大专、本科学历的群体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为36.75分,最低;其次是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群体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群体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为41.21分,得分最高。在曲线图上,呈现出U型。(图5-25)
图5-25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26所示,从月收入水平来看,居民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随着月总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随月收入增加而逐渐下降。数据显示,月总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后,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上升,由于10000元以上的样本量仅有82个,相对于总体9011的样本量而言,还不到1%,可以忽略这一上升情形。因此得出结论,在折线图上月收入和环保行为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存在倒U型的变化趋势,并且整体得分普遍偏低。
收入在5000元以下时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上升,并在3000-4999元时满意度得分最高为39.36分。随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下降,最低为8000-9999元收入段居民的满意度,仅为36.13分。(图5-26)
图5-26 不同月总收入水平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27所示,从职业上看,不同职业的群体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也存有较大差异。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军人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最高为45.35分,学生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最低,得分仅为31.25分。(图5-27)
图5-27 不同职业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28所示,从年龄上看,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环保行为满意度存有较大差异。总体来看,18-21岁公众的环保行为满意度较低,仅有36.76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保行为满意度上升,在30-35岁年龄段时,满意度达到一个极大值38.44分,然后逐步下降到48-53岁年龄段的37.42分。到了54-59岁年龄段时,发现环保行为满意度有了大幅提升,满意度达到39.28分,为各年龄段居民满意度最高值。但60-65岁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急剧下降,得分仅为35.62分,为各年龄段居民中满意度得分最低的群体。总体来看,年龄和环保行为满意度之间呈倒U型趋势。(图5-28)
图5-28 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 
(二)分类别的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指数
图5-29所示,从区域来看,西北和华中地区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最高,均为48.58分。华东和华北地区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最低,分别为47.1分和47.79分。不同区域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不大,只有1.2分的差距,并且得分普遍偏低。(图5-29)
图5-29 不同区域居民的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30所示,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的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平均得分48.65分,高于城市居民的47.76分。但两类人群满意度均偏低,并且分数相差不多。(图5-30)
图5-30 城乡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31所示,从性别来看,女性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为48.1分,高于男性的47.83分,但二者得分均偏低。(图5-31)
图5-31 不同性别的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32所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也存有较大的差异。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最低为46.07分,其次是大专、本科学历的居民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为51.49分,得分最高。在曲线图上,呈现为U型分布。(图5-32)
图5-32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折线
图5-33所示,从月总收入水平来看,随着月总收入的增加,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出现无规律波动。月总收入在1000元以下和5000-7999元阶段时,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分别为48.44分和48.35分,而在8000-9999元阶段时得分最低仅有38.16分。总体看来,各收入水平段的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得分普遍偏低。(图5-33)
图5-33 不同月总收入水平居民的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34所示,从职业来看,不同职业的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也存有较大差异。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满意度最高,得分为51.09分,学生的满意度最低,得分为44.56分。(图5-34)
图5-34 不同职业居民的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35所示,从年龄来看,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也呈现出了类似倒U型趋势。18-21岁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较低为47.85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上升,在36-41岁年龄段时,满意度增加到48.74分,然后逐步下降到48-53岁年龄段时的48.76分。到了54-59岁年龄段时,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有了大幅提升,满意度高达51.5分;但60-65岁年龄段居民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急剧下降,得分仅为46.01分,为各年龄段居民中最低的满意度。总的趋势来看,年龄和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之间呈倒U型趋势且得分都不是很高。(图5-35)
图5-35 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对公众环保行为满意度
(三)分类别的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指数
图5-36所示,从区域来看,西南和西北地区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最高,分别为56.48分和56.33分。华北和东北地区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最低,分别为54.22分和55.00分。(图5-36)
图5-36 不同区域居民的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37所示,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的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平均得分56.54分,高于城市居民的55.24分。(图5-37)
图5-37 城乡对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比较示意图
图5-38所示,从性别来看,女性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为56.04分,高于男性的55.11分。(图5-38)
图5-38 分性别的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39所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也有一定不同。大专、本科学历的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最低为54.64分,其次是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居民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硕士及以上学历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为59.5分,得分最高,在曲线图上,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呈现为U型分布。(图5-39)
图5-39 分受教育程度居民的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40所示,从月总收入水平来看,随着月总收入的增加,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上升。收入在1000元以下到3000-4999元阶段时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上升,并在4000元处出现峰值,其最高得分为57.06分。之后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随着月总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在10000元以上阶段出现最低值为53.66分。在折线图上,月总收入和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存在倒U型的变化趋势。(图5-40)
图5-40 不同月总收入水平居民的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41所示,从职业来看,不同职业的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也存有较大差异。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满意度最高,得分为51.09分,学生的满意度最低,为44.56分。(图5-41)
图5-41 不同职业居民的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42所示,从年龄来看,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也呈现出了近似的倒U型趋势。 18-23岁的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较低,为47.85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随之大体上升,在 54-59岁年龄段时,调查显示此年龄段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有了大幅提升,得分高达51.5分;但60-65岁年龄段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急剧下降,得分仅为46.01分,为各年龄段居民中最低的满意度。总的趋势来看,年龄和居民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之间呈倒U型趋势。(图5-42)
图5-42 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
(四)分类别的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指数
图5-43所示,从区域来看,西南和西北地区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最高,分别为48.22分和47.59分。华北和东北地区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最低,分别为45.95分和46分,最高和最低得分的分差为2.27分。(图5-43)
图5-43 不同区域居民的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44所示,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平均得分48.17分,高于城市居民的46.53分。(图5-44)
图5-44 城乡对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比较示意图
图5-45所示,从性别来看,女性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为47.02分,高于男性的46.76分。(图5-45)
图5-45 不同性别的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46所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其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也不同。大专、本科学历的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得分最低,为45.67分,其次是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居民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为52.68分,得分最高。在曲线图上,呈现为U型。(图5-46)
图5-46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47所示,从月总收入水平来看,随着月总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上升,并在3000-4999元阶段时满意度升到最高,得分为48.29分。之后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随月总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虽然在月总收入8000-9999元阶段出现回升,但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最低分出现在10000元以上月总收入段中,得分仅为45.34分。在折线图上,月总收入和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存在近似的倒U型变化趋势。(图5-47)
图5-47 不同月总收入水平居民的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48所示,从职业来看,不同职业的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也存有差异。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军人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最高,得分为52.97分,学生的满意度最低,得分为41.6分。(图5-48)
图5-48 不同职业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
图5-49所示,从年龄上看,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也呈现出了类似于倒U型趋势。24-29岁年龄段的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较低,为46.12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上升,在42-47岁年龄段时,满意度增加至48.07分,然后逐步下降到42-47岁的48.07分。随后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逐步下降,虽在54-59岁年龄段满意度出现少许反弹,但是60-65岁年龄段的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得分仅为45.91分,为各年龄段居民中最低的满意度。总的趋势来看,年龄和居民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之间呈倒U型趋势。(图5-49)
图5-49 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
(五)分类别的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指数
图5-50所示,从区域来看,西北和华南地区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最高,分别为20.15分和19.6分。华北和东北地区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最低,分别为17.14分和18.27分。(图5-50)
图5-50 不同区域居民的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
图5-51所示,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平均得分为19.72分,高于城市居民的18.6分。(图5-51)
图5-51 城乡对居民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比较示意图
图5-52所示,从性别来看,女性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得分为18.85分,高于男性的18.81分。(图5-52)
图5-52 不同性别的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
图5-53所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也不同。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得分最低为17.56分,其次是大专、本科学历的居民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硕士及以上学历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为20.89分。得分最高,在曲线图上,呈现为U型。(图5-53)
图5-53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
图5-54所示,从月总收入水平来看,月总收入在3000-4999元和10000元以上阶段的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方面的得分最高,分别为21.48分和21.04分。月总收入在1000元以下和1001-2999元的低收入阶段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得分也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18.86分和18.42分。而月总收入在5000-7999元和8000-9999元的相对高收入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评分最低,在16分上下。在折线图上,月总收入和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存在近似倒U型的变化趋势。(图5-54)
图5-54 不同月总收入水平居民的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
图5-55所示,从职业来看,不同职业的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也存有较大差异。军人的满意度最高,得分为29.69分,学生的满意度最低,得分为11.37分。(图5-55)
图5-55 不同职业居民的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
图5-56所示,从年龄上看,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也呈现出了相近倒U型趋势。18-23岁年龄段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较低,为17.92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随之上升,在30-35岁年龄段时,此项满意度达到一个极大值20.18分,然后逐步下降到48-53岁年龄段的18.11分。到了54-59岁年龄段时,发现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有了大幅提升,满意度高达21.07分,但60-65岁年龄段居民的环保行为满意度急剧下降,得分仅为15.83分,为各年龄段居民中最低的满意度。总体来看,年龄和居民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之间呈倒U型趋势。(图5-56)
图5-56 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对环保行为国际化满意度
小 结
公众对环保行为满意度偏低,且城市公众的环保行为满意度低于农村公众,男性公众和女性公众的环保行为满意度差异不显著
公众对环保行为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7.49分,得分偏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如何加强环保意识、扩大环保宣传、扎实做好各项环保工作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农村公众的环保满意度为38.49分,高于城市公众的37.17分,且在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这可能与城市公众对环保行为要求较高有关。男性公众的环保满意度为37.30分,低于女性公众的37.63分,但差异不显著。
对政府环保行为满意度最高,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最差
居民在对不同主体环保行为的满意度评价上,政府的得分最高,为55.56分,其次是对公众和企业的环保行为满意度,分别为47.97分和46.93分,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最低,仅有18.87分。这说明公众对政府在环保行为方面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公众和企业在环保行为方面的不足,特别是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在环保方面还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对环保行为满意度与学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学历越高环保行为的满意度越低;和年龄之间存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年龄越高环保满意度越高。
环保行为满意度和学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24,在5%的水平上显著;环保行为满意度和年龄间的相关系数为0.025,在1%的水平上显著。
第六章  公众环保满意度的具体情况
一、公众对个人空间环境的满意状况
1.公众对家庭环境的满意度
图6-1所示,从整体来看,公众认为家庭环境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垃圾处理、装修污染和饮用水质量问题(并列)、噪声、电磁辐射和通风状况问题。与去年相比,垃圾处理仍然是公众最关心的家庭环境问题,因为这是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环境问题。除此之外,装修污染和饮用水质量问题是另外两个公众关心的主要环境问题。(图6-1)
图6-2所示,从地区来看,东中西部 最重要的家庭环境问题还是垃圾处理问题。其次对东部和西部地区而言,第二大家庭环境问题是装修污染,而中部地区第二大家庭环境问题则是饮用水质量问题。此外,东部地区家庭环境中的噪声问题较其他两个地区不满意的程度也相对更高。(图6-2)
2.公众对工作场所环境的满意度
图6-3所示,从各类污染对比来看,公众认为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是噪声,而相对来说,绿化则不是他们较关心的问题。同时,装修污染、垃圾处理、公共卫生和电磁辐射这些问题也是公众比较关注的工作场所的主要环境问题。(图6-3)
图6-4所示,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最大的环境问题是噪声问题,中部地区在公共卫生、装修污染和垃圾处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与其他两个地区比较而言,西部地区在绿化和饮用水质量方面问题更多一些。同时西部也和中部地区一样,在噪声、垃圾处理、公共卫生和装修污染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图6-4)
二、公众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状况
1.公众对所在社区环境的满意度
图6-5所示,从整体来看,公众对所在小区(村)的环境满意和比较满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和30%。与去年相比,选择对社区环境“满意”的公众比例有所下降,而“比较满意”的则相对上升。总体来看,满意度比去年有稍许的下降,今年为39%而去年为41%,有接近一半的人(45%)对所在社区环境的满意度表示一般,还有13%的人表示不满意社区空间环境,比去年“不满意”所占的比例23%下降较多。(图6-5)
图6-6所示,从各类污染对比来看,公众对所在小区(村)最不满意的环境问题是宠物管理(占35%)。除此之外,噪声、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也是相对较为不满意的小区(村)环境问题。相对来说,公众对于水、空气和绿化方面问题的关注程度则没有对前面几项问题高。(图6-6)
图6-7所示,从地区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公众最不满意的社区环境问题是宠物管理,中部地区则是噪声和污水处理问题。同时,中部地区的公众比东、西部地区公众在噪声、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问题上表示了更多的不满意。绿化方面,三个地区的公众不满意度持平。西部地区公众对空气和水的不满意度比其他两个地区要高,但从总体上看,公众对这两个方面问题的不满意度比较低。(图6-7)
2.公众对所在地区的环境满意度
图6-8所示,从整体来看,公众对其生活地区环境满意和比较满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和30%,总体比去年(10%和23%)有所上升。不满意和不太满意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分别为5%和13%,相对去年9%和18%的不满意和不太满意比例而言,有较多下降。(图6-8)
图6-9所示,从各类污染对比来看,公众对其生活地区环境最不满意的方面是噪声,为42%,也就是说,有接近半数的公众对噪声问题不满意。交通问题是公众其生活地区环境不满意的第二大问题,其他方面不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食品卫生安全、空气、水和绿化问题。(图6-9)
图6-10所示,从地区来看,中部地区公众对当地的交通和噪声问题不满意程度比其他两个地区高,西部地区居民则在食品卫生安全和用水方面不满意程度较其他两个地区高,而东部地区公众对当地空气质量方面的不满意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图6-10)
图6-11所示,从环境问题严重程度来看,居民普遍认为其生活地区的环境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认为不严重和不太严重的居民只占总人数的4%和9%,比例较小,而认为一般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居民则占了29%和47%。这说明大部分公众对其生活地区的环境问题并不乐观,至少是在一般严重程度以上。(图6-11)
图6-12所示,从今年和去年的比较来看,54%的人认为现在的环境状况已经较一年前改善了一点,27%的人认为和原来差不多,有9%的人认为目前状况较一年前大大改善,还有10%的人认为比以前差。(图6-12)
三、公众对大空间的满意度
1.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状况的满意度
图6-13所示,从整体来看,公众对我国环境的整体满意度处于中间水平。持比较满意和一般态度的居民共占总体比例的66%,而持不满意态度的居民所占比例很少,仅为3%。另外还有25%的人不太满意,7%的人满意。(图6-13)
2.公众对目前我国环境状况严重程度的看法
图6-14所示,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目前我国环境问题比较严重,26%的人认为一般严重,16%的人认为非常严重,认为不严重和不太严重的人仅为1%和2%。由此可见公众对我国环境状况具有较高的忧患意识。(图6-14)
四、公众对个人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图6-15所示,从程度来看,大部分公众认为周围人的环保意识一般,占总人数的59%,另外认为不强和不太强的人数也占24%,只有2%的人认为周围人的环保意识很强,可见公众有足够的环保意识但是行动力不够。
图6-16所示,从职业来看,有30%的人认为学生是环保意识最强的群体,占总人数的30%,政府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军人、商人和白领、工人、其他工作人员和农民则按降序依次排列。由此看来,公众普遍认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会具有更强的环保意识。(图6-16)
五、公众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由表6-1所示,对企业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在对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总体评价中,48.2%的人选择了“一般”,28.6%的人表示满意,23.2%的公众不满意。
具体来看,公众对企业环保行为中最满意的是环保公益事业,对此项选择了“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公众占总人数的21.3%,这与去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公众最不满意的是企业的污染排放,超过40%的人选择了“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其次不满意的地方是在节约资源方面,这也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类似。(表6-1)
表6-1
不满意  不太满意  一般  比较满意  满意
总体评价  6.5%  16.7%  48.2%  23.1%  5.5%
污染排放  12.4%  28.4%  40.4%  15.1%  3.7%
节约资源  10.8%  26.3%  43.9%  14.8%  4.2%
产品环保性  8.5%  25.6%  47.9%  14.5%  3.5%
环保公益事业  8.5%  22.6%  47.6%  17.3%  4.0%
环保部门对处理意见的执行  10.2%  24.6%  46.1%  15.6%  3.6%
对周围居民环保意见的态度  11.4%  22.9%  46.9%  14.6%  4.2%
图6-17所示,公众认为企业不执行环保要求最大的原因是环保部门执法不严,持这类观点的公众达到总人数的一半。其余原因所占比例按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企业自身认识不足、官商勾结导致的腐败、缺乏舆论监督、垄断企业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图6-17)
六、公众对政府环保行为的满意度
图6-18所示,整体上看,公众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都还是比较重视的。只有9%的人认为中央政府不重视环境问题,而67%的公众认为中央政府对环境问题是较为重视的。相应地,认为本地政府重视环境问题的公众所占比例为48%,认为不重视的占19%。(图6-18)
表6-2所示,可以看出公众对政府具体环保工作的整体评价是较高的,有39%的人对其表示满意,而持不满意态度的人只占15%。具体来说,公众对政府在环保信息公开方面的评价最高,30%的人选择了“满意”和“比较满意”。同时,公众较为不满意的问题包括处理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的效率、处理环保事件的效果和处理公众反映问题的效果三个方面。(表6-2)
表6-2
不满意  不太满意  一般  比较满意  满意
总体评价  4%  11%  46%  31%  8%
环保信息公开  6%  16%  47%  24%  6%
环保事件反应能力  8%  20%  46%  22%  5%
处理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效率  9%  21%  47%  19%  5%
处理环保事件效果  9%  21%  46%  20%  5%
处理公众反映问题效果  10%  20%  47%  18%  5%
七、公众对环保行为国际化的满意度
图6-19所示,整体来看,公众中有55%的人认为我国的环保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29%的人认为差距不大,10%的人认为差不多,仅有6%的人认为我国环保水平比发达国家好。(图6-19)
小 结
垃圾处理问题仍然是公众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
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调查显示,公众认为家庭中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仍然是垃圾处理问题。垃圾处理问题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公众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和不满意程度也是最高的。这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除垃圾处理问题外,不管是从家庭来说,还是从工作场所环境来说,公众对于装修污染和用水质量问题的关注度都有所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房屋的装修和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装修材料和用水的质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空间环境的噪声问题仍旧较为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工作场所以及地区空间环境中,公众对噪声问题的不满意度是最高的。从地区差别来看,不管是对于家庭环境还是在工作场所,东部地区公众对噪声问题的不满意程度都较另外两个地区高。噪声污染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强烈的噪声会给人自身造成不好的影响,使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减少噪声污染,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质量,也会为维护公众身体健康提供良好地条件。因此,环保部门应监督各单位和部门做好环保工作,为公众能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保障。
宠物管理和交通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新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饲养宠物,而有关部门对宠物的管理却没有相应的规定,一些宠物对周围的环境和所在小区(村)公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次调查的结果也反映了公众对该问题的看法,公众对小区环境最不满意的方面就是宠物管理。鉴于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有关宠物管理的规定,并向公众宣传如何妥善管理宠物,减少由于宠物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在对本地区环境满意度方面,公众最不满意的是噪声和交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各地区人民的交流也日趋频繁,因此交通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今大城市间交通拥堵、农村机动车不规范载客等现象困扰着大量公众,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与去年相比,公众对社区环境、地区环境以及大空间环境的满意度有所改变
从公众对地区空间环境的满意度来看,与去年相比,公众对所在小区(村)的环境满意度较去年有稍许下降,而对所在地区的空间环境满意度相对上升,50%以上的人认为目前所在地区的空间环境状况较前一年有所好转。同时,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的评价则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污染排放”和“节约能源”依然是影响公众对企业环保行为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类似,公众对企业环保行为最不满意的方面仍然是污染排放和节约能源,而较为满意的是环保公益事业。公众对产品的环保性、对企业和对环保部门处理意见的执行和企业对周围居民环保意见的态度则未给予太多的关注。
公众对政府的环保行为较为满意,对环保信息公开度给予较高评价
大部分公众认为政府对环境问题都是较为重视的,认为政府在环保信息公开方面做得较好,但在处理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的效率、处理环保事件的效果和处理公众反映问题的效果三个方面有待提高。由此看来,除了信息的公开,公众对政府部门的要求是需要其采取更多更有效的实际行动来对待我国的环境问题。
公众对我国环保水平的认可度不高
有55%的人认为目前我国的环保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只有切实做好我国的环保工作,才能改变人们对该问题的看法,因此国家环保部门应加大环保力度,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立法,制定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制度;(2)加强监督,对污染环境的企业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3)大力宣传,相关政府部门应向公众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大多数公众的支持和认同。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重要性的情况下,从治国理念的高度走一条全新的文明发展道路。调查发现,超过80%的公众认为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有必要建设生态文明。39%的人认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非常有必要,48%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公众认同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从调查结果来看,52%的被访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主要依靠“企业主动参与”,25%的被访者认为“政府强力推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依靠力量,15%的公众选择“全民积极参与”。我国的公众将建设生态文明的希望寄托于企业和政府,而广大的公众群体是社会的主导力量,因此应该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公众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
2.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比较低下。
公众环保意识的总体得分为42.09分,其中环保知识的得分为38.47分,环保态度的得分为64.96分,说明公众掌握的环保科学知识还不够,但在思想上能较准确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能接受为解决环境问题而付出努力。
在环保意识地区排名方面,排在前五名地区的依次是乌鲁木齐、南京、北京、上海和西安,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和公众素质较高的中心城市;排在后五名的分别是哈尔滨、广州、沈阳、长沙和长春,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会城市都位列其中。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和公众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要更高。
3.公众的环保行为整体参与度偏低,且对政府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
公众环保行为的平均得分为36.6分,比2006年的平均得分低了近20分,说明公众的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环保参与的最大障碍不仅仅是缺乏环保参与意识,还包括得不到及时、准确的相关信息。
我国公众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切身的环境问题较为关心,但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却往往表现出“政府依赖性”,即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职责而非个人的义务。许多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环境,却对环境保护行为不参与、不奉献。我国民众普遍存在着想拥有一个好的环境,却不愿意为此有所付出的心理。
从数据分析得出,公众环保行为同样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文素质相关。具体地区排名是:北京地区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内的环保行为得分最高,为45.3分,其次是乌鲁木齐和西安地区,排名靠后的是西宁地区、兰州地区和银川地区等西北内陆地区。
4.公众对我国的环境总体状况和环保行为状况满意度不高,说明改善环境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依然任重道远。
调查发现,我国公众的环境满意度总体平均得分44.68分。分类别来看,城市居民的环境满意度为45.67分,高于农村的居民的环境满意度44.20分。从性别来看,男性居民的环境满意度高为44.32分,低于女性居民的44.78分。从年龄趋势来看,年龄和对环境满意度之间呈倒U型趋势。
在环境满意度的地区排名方面,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拉萨、沈阳、杭州、重庆和银川,而排在后五位的分别是合肥、武汉、北京、济南和兰州。这就表明,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参与度较高的城市,其满意度要求也比较高。
二、政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全体公众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来。
我国公众的素质普遍偏低是导致环保意识不高的主要原因,而环保意识不高又制约了公众环保行为的自觉性。环保教育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道德和伦理观,能为环保法律的有效实施提供必不可少的道德基础。同时,道德和伦理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是非判断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可以提高公众环保行为的自觉性。因此在我国,环保教育应该是覆盖面最广、预防性最强、最有效的一种环保宣传措施。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在环保教育、环保宣传等方面下大力气。
2.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职能,构筑防止环境污染的部门联合体系。
政府是环境保护的“排头兵”,而事实证明,一些地方政府在环保方面不作为、干预执法和决策失误是造成环境顽疾久治不愈的主要根源。要想切实落实“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唯GDP论”的政绩观,将环境“一票否决制”确立为政绩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尽快推行绿色GDP,使各级政府树立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此外环境保护决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情,亟需建立一个能够协调环境保护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威机构,杜绝环境事件中出现的互相推诿、推卸责任的做法。
3.充分利用环境经济政策,提高环境保护的实际和潜在收益,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融入生产成本中。
在我国环境资源成本仍然过低的现状下,公众期待政府积极使用环境经济政策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调整,从而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继续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更多地使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和保险等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让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成本内部化,进入生产成本。同时,尽快推动逐步成熟的环境经济政策进入法律框架系统,使其成为规范社会经济行为的硬约束。
4.加强国际合作,让国外充分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针对某些媒体频频夸大报道中国的环境污染事件,妖魔化中国的环境状况和相关产品的行为,必须阐明的是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问题。因此,除了要正面反驳与说明外,还应该加强国际间的横向合作。这种合作包括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各种交流和合作,比如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磋商、谈判、交流,完善各种合作机制;可以通过举办国际环境保护高层论坛、组织国外媒体和外国驻华使馆人员等参观考察,积极宣传我国环境保护的成效,让世界各国对中国环保的主流面有更多的了解。当然,我们也应客观看待国外的报道,尽管有许多不实之处,但也是从一个侧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附录: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调查方法和背景变量
一、2007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方法
2007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主要采取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指数部分分为指标体系确立、指标操作化和建构指标体系三个阶段。在选择指标的阶段,主要根据2006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中确立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经过讨论和反复论证后,约请相关专家,对原有的指标体系进行少许调整后得出。在指标体系建立后,经过对每一个具体的三级指标的操作化,使其分解为若干可以具体观测和测量的客观选择题,从而得到三级指标的得分。然后,根据所建立的隐变量路径模型,得到相应的权重,从而得到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得分。
本次调查自2007年8月开始,2007年11月结束,历时4个月。
调查区域和样本量:调查涉及全国范围内31个省和直辖市的共9011个人,分布如表1。
附表1:全国范围内31个省和直辖市的抽样调查
访问地点  样本量  访问地点  样本量  访问地点  样本量  访问地点  样本量
北京  301  海口  320  南昌  175  乌鲁木齐  309
长春  285  杭州  301  南京  312  武汉  305
长沙  303  合肥  302  南宁  378  西安  308
成都  284  呼和浩特  284  上海  292  西宁  309
福州  302  济南  325  沈阳  160  银川  307
广州  299  昆明  298  石家庄  277  郑州  289
贵阳  251  拉萨  274  太原  288  重庆  292
哈尔滨  302  兰州  311  天津  268    
受访对象: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成年居民。
抽样方式: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
访问方式:包括入户调查、街头拦截调查和电话调查三种。
数据处理:本次调查在所有问卷回收后,经过复核编码工作,使用PCEDIT软件录入计算机,并使用SPSS和S-PLUS等专业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2007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的背景变量
1.被访者性别结构
这次调查被访者的性别比例基本一致,男性4618人,女性4194人,199人缺失,见图1。
图1:被访者性别构成
2.被访者的年龄构成
被访者中18-19岁484人,20-29岁4635人,30-39岁1964人,40-49岁1096人,50-59岁489人,60-65岁169人,缺失174人,见图2。
图2:被访者的年龄构成图
3.被访者的育构成
被访者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2207人,高中、中专和技校学历者2607人,大专和本科学历者388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者207人,缺失110人,见图3。
图3:被访者的教育构成图
4.被访者政治面貌构成
被访者中中共党员971人,民主党派成员117人,共青团员3487人,群众4268人,缺失168人,见图4。
图4:被访者的政治面貌构成图
5.被访者职业构成
被访者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和事业单位负责人456人,专业技术人员996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72人,商业和服务业人员1984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82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29人,军人64人,学生229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3395人,缺失162人,见图5。
图5:被访者的职业构成图
6.被访者月收入构成
被访者中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4607人,1001-2999元3335人,3000-4999元523人,5000-7999元112人,8000-9999元38人,10000元以上82人,缺失314人,见图6。
图6:被访者的月收入构成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