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圆明园》聚焦环保现实演绎环保文化

  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种种现实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指出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事业。保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在此政策背景下,著名导演张广天推出了自己的新剧《圆明园》,并将于7月14日至8月5日在中国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上演本剧。借助圆明园这个载体,该剧一方面历数圆明园百年屈辱历史,另一方面仍不忘关照现实,直指最近两年的圆明园塑料防渗事件、《无极》剧组破坏圆明园景观事件和演员私租圆明园孤岛事件。这一次,在继续延续自己一贯的批判风格、采用激烈辩论方式的基础上,张广天将批判的对象指向了当今社会炙手可热的环境资源问题,在自己的剧中大量涉及公平、民主、资源、环境和发展等话题。
  生存还是死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协调?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警示世人:环境保护不是经济发展的救火队,也不是什么居委会的公益活动,而是一条关于信仰和价值的精神出路。由此,该剧试图传达这样的意图:保护环境应该内化为每个人内在的精神追求,而并非只是几次简单的行动。
  环境事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环境文化的广泛传播,话剧、歌曲、舞蹈等都是传播环境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借助于各种文化活动形式,宣传环境保护,以引导越来越多的公民有效地参与环保公益事业,是国家环保部门一直以来必须履行的职责和坚守的信念。只有大家都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和谐。
  在此背景下,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正是看重了《圆明园》的“话剧形式,环保主题”,决定担任本剧的出品方。作为一个官方组织,选择和这样一个“先疯戏剧”导演合作,虽然是一贯以“宣传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文明,促进环境文化交流与发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为宗旨的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长期以来的工作,但仍然称得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体现了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心。作为张广天,和政府部门合作,不仅可以扩大《圆明园》剧本身的影响,而且也再次证明了自己作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追求;作为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张广天合作,宣传环保,则是又一次积极贯彻了国家提出的“必须要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要求,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总的来讲,双方的合作必将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
  本次《圆明园》在演出形式上积极创新。据了解,演出将呈现100演员对阵300观众的场面,在只能容纳300人的剧场里,张广天将会邀请100名环保志愿者参与本次演出。这些志愿者将会分散在观众里,以游行、宣讲、行为艺术、辩论等各种形式完成一次巨大的公众行为,吸引大家对环保的关注。
  而具体到这种台上台下连成一体的演出形式,张广天称之为“一场大型的听证会”,不仅演员要爬上舞台,而且他自己也会上台演讲和评报。而之所以如此作为,则和他的欧洲之行有关。在欧洲参加维也纳艺术节时,张广天看到,国外的很多戏剧作品都已经延伸到了舞台之下,和观众打成一片,让观众参与进来了。所以,他在《圆明园》剧中尝试了这种形式,希望能为丰富中国的话剧演出形式做点贡献。
  我们可以想象,以这样的形式和规模,到时候将会呈现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估计有幸到现场观演的观众,到时定会大开眼界,说不定还会和演员之间展开一场辩论大赛。这样的互动,正是张广天希望看到的,也是出品方希望看到的。对于公众来讲,这样一场激进的演出必定会是一次环保头脑风暴。
  《圆明园》的演出,必将进一步推动政府和民间的广泛合作,弘扬环境文化,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