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文化及其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环境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
  环境文化是生态危机的产物,是近代传统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果。环境文化的价值目的,在于消解环境矛盾和生态危机,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心灵的和谐协调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危机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诉求和价值取向问题。挖掘和发扬包括中国儒道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种思想文化资源,有力利于促进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的思想资源相当丰富。中国环境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近代西方的环境文化资源为中国环境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导引,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文化是我国建设中国环境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生态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属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后现代理论,并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而只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危机提出了属于后资本主义的理论方案。中国社会建设事业发展为环境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需求和发展动力。
  价值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是主体和客体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其具有属人的特征,价值有因主体而异的特征。主体的现实需要是衡量客体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客观尺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和价值观念都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评价,是指关于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的评估,即在对客体的结构、本性、规律等认识的基础上,把主体的需要、能力作为尺度,去衡量客体,对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估价。
  价值和价值观的多元性是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实。然而,无论人们的价值观分化到何种程度,总是有一种价值体系处于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这种价值体系就是这个民族或国家在具体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它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民众的价值理念、价值尺度;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所有层面并且体现在国家的制度、方针、政策、法律的所有规范中的起着统率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的作用的思想观念。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退治乱。概括起来讲,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具有导向和规范功能、调节和协调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定向和整合功能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极为重要而又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包容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对现代文化进步所积累的丰富文化资源的比较吸收、中西价值观念的创造性融合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应对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具体包括伦理价值观的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调整。
  生态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以及生态社会主义文明理想的提出,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反映了西方社会主义左翼人士对当代资本主义面临的生态危机所引发的思考。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单薄,仍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确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想象和发展空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大有裨益。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认识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相一致。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的内在一致性使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动发展。生态文明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是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生态武器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发展中国家终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环境文化在精神、理念、理性等各个方面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在当前环境保护全面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全面覆盖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时候,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也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做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积极在全社会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道德观,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于千百年来曾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曾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今天我们必须抓住人类文明转型的机遇,发展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循环经济,转换资源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将中国再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彻底改变传统工业文明主导下的不合理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秩序为绿色的、和平的、自由的、民主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社会而努力奋斗。可以预言,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环境文化具有强大整合力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成为引导人类未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