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比理念更重要

  李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要把生态文明由权威认同的理念、精英认同的理念变成公民认同的理念。实现这个转变也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理念转化为真正可操作的行动,包括具体的计划、规划和项目,要有具体的技术、制度和组织措施;要有具体的资金和时间安排,实现由“议一事”到“成一事”的转变。
  人类文化的演变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最初是敬畏自然的文化;随着人的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征服自然的文化;由于征服自然的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现在人类开始崇尚融入自然的文化,即生态文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加大了对自然的征服力度,而没有充分关注由此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所以,当人类越来越频繁地遭遇到生态危机之后,融入自然的文化便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我认为,人类必须把自己放到更适当的位置上观察和思考问题。提倡生态文明不是以“生态中心论”替代“人类中心论”,生态文化强调的是综合和多元,反对垄断和独裁,所以,在不改变人类是发展主体的地位的前提下,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生态。妥善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有能力为后代留下更好的自然环境让后代生活得更好的。
  我个人认为生态文明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提出问题,即提出生态文明,不是否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而是为文明增加一个维度。
  第二是解释问题。我们的文化框架里缺乏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所以要增加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增加一个解释维度,这也决不是在否定产业结构进化的作用。我在作农村研究时有一个感觉:许多生态问题是与贫困相联系的,产业结构不提升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再一个问题是外部性,即资源开发带来的好处被开发者占有,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由社会成员共同承担,如果不消除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问题,就很难制止把污染责任转嫁给社会的行为。
  第三是评价问题。生态文明也好,生态社会主义也好,要有度量标准。如果缺乏具体的评价方法和度量标准,就无法把握它的进展,而只停留在议论阶段,难以进入具体操作的层面。
  第四是解决问题。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分析哪个问题更严重,哪个措施更有效,从而对对策进行选择。
  提出问题、解释问题、评价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用生态文明来指导实践。
  生态本身蕴涵四个特点,第一是它的竞生性,即组成生态系统的诸多因子之间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第二是它的共生性,即生态系统不可能被某个特定物种所垄断,而是众多物种共生共荣。第三是再生性,即生态系统依靠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构成再生循环系统。第四是内生性,即生态系统是内部选择的结果,所以人造的生态系统往往因为顾此失彼而捉襟见肘。这四个特性和我们提倡和追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非常强的关系。其中,中国特色是指它的内生性,强调要合乎自己的国情而不是模仿别人;市场经济是指它的竞生性,强调要重视竞争和讲求效率;社会主义是指它的共生性,强调要重视公平和关注弱势群体;可持续是指它的再生性,它是内生、竞生和共生的结果。
  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当今世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沿袭发达国家依赖资源和能源带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来实现发展目标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要实现发展,必须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众所周知,污染治理始于清洁生产,它是从改进每个企业的生产工艺入手,实现由末端治理到过程治理的转变。由于只从企业入手难以完全实现由末端治理到过程治理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工业生态园区的概念,即通过一批企业之间的企业链,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生产中的污染问题。但是,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生产阶段。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从生产模式逐渐转到消费模式。随着生产中消耗的资源、能源增量和排放的污染增量减少,而消费中消耗的资源、能源增量和排放的污染增量增多,如家庭小汽车普及、住宅变大等带来的对资源、能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可持续问题上只关注生产领域而忽视消费领域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所以提出了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的大循环思路。这是国外提出循环经济的大背景。我们现在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为了使中国的经济建设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可持续性。
  社会发展经历了由权威管理的社会、精英管理的社会到公民管理的社会这么一个发展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要把生态文明由权威认同的理念、精英认同的理念变成公民认同的理念。实现这个转变也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理念转化为真正可操作的行动,包括具体的计划、规划和项目,要有具体的技术、制度和组织措施;要有具体的资金和时间安排,实现由“议一事”到“成一事”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要求我们做更多的工作。
  理论创新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现实社会的概括,一个是对未来社会的预期。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社会作更好的概括,而不是对还没有出现的东西作一个极为完整的描述,这种描述很可能会有很多空想的东西在里面。我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会越来越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效率也会越来越高,社会分配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一个完善的社会分配体系是由三次分配组成的,第一次是市场分配,遵循效率原则,就是通过竞争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第二次是政府分配,遵循公平原则,就是让所有公民都享有最低的生活保障;第三次是社会分配,遵循责任原则,即每个先富起来的人都要履行帮助弱势群体和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美国的第三次分配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以上,我们的第三次分配不足GNP的0.3%,这是我们之间差距最大的方面。所以对我们来说,最需要重视的是第三次分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广告、彩票等形式募集捐赠资金,加大第三次分配的力度。今后我们还需要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要轻易地说要非常快地超越别的国家,目前最重要的仍然是解决贫困问题,因为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最大的障碍,所以通过发展解决贫困问题是个很重要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很难把我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变成行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