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黄铁路:一次环境友好的实践

  薛继连
  朔黄铁路是国家“九五”、“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到的我国跨世纪特大工程-“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西起山西省神池县神池南站,东至河北省黄骅市黄骅港站,横跨山西、河北两省五区、二十个县市,正线全长585.441公里。线路横穿恒山、云中山脉和忻定盆地,沿滹沱河峡谷穿越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西段山高谷深,地势险峻,桥隧相连,坡陡弯急,建有77座隧道,15次跨越滹沱河,技术复杂,工程浩大。东段河网交错,公路纵横,人口稠密,村庄密布,跨越运输繁忙的京广、京九、京沪铁路干线和京深、京沪高速公路,工程任务十分艰巨。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朔黄铁路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源于国铁,优于国铁”的发展思路,在各股东单位、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朋友的鼎力相助下,各参建单位众志成城,战风霜雪雨,克沟壑峻岭,历经五年的艰苦鏖战,优质高效地建成了朔黄铁路。工期提前了一年零两个月,总投资节省27.56亿元,工程质量全线创优,有219公里被评为铁道部优质工程,87.6公里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239公里荣获“詹天佑大奖”。运营五年多,累计运煤3亿多吨,运输收入180多亿元,实现安全生产2200多天,为缓解我国西煤东运压力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快中西部开发,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朔黄铁路公司在确保建设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合理节约投资、搞好安全运营的同时,遵循
“修建一条铁路、造福一方百姓”、“营建朔黄绿色经济带”的理念,特别注重对土地资源、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坚决落实环境保护与铁路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的“三同步”制度,积极拉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朔黄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2005年7月,朔黄铁路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结论为:“朔黄铁路主体工程和新增水土保持工程的工程措施状态良好,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工程水土流失的总治理度达到90%以上;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5.4%;弃土弃碴的拦碴率达到90%以上;建设区林草覆盖率达到49.5%、植被恢复系数达96.1%、林草成活率95.0%。”今天,朔黄铁路又获国家首届“环境友好工程”这一殊荣。这是对朔黄环境保护工作的莫大激励和鞭策。
  总结朔黄铁路创建环境友好工程实践,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在规划设计阶段秉承环保理念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国家还未正式开展项目环境评价工作,朔黄即率先委托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评价与工程中心对铁路建设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加强对工程设计的指导。工程选线阶段,为适应环境保护要求,朔黄线路选线远离河北境内“战国时期中山国国都遗址文物保护区”;七跨滹沱河以避绕山西省五台县、定襄县的滹沱河地下水泉群、并为水利设施“南庄引水工程”和“坪上水库”工程留足高程;对填方高度超过8米的地段以桥代路,以减少工程占地;对山区段多以长大隧道穿越山体,朔黄铁路在山区和峡谷段桥梁隧道总长占全线32%,有效地减少了工程开挖和填筑对山体的切割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在施工建设期间落实环保措施
  朔黄铁路建设坚持将水土保持工程、污染源治理工程一并纳入主体工程同招标,同建设,同监理,同验工,同计价,同验收,并在具体施工中制定了各项环保措施,主要有:优化土石方调配,加大工程自身消纳;采取注浆堵水措施以避免隧道施工渗漏水而影响居民饮用水;对取、弃土场采用造地、复耕、绿化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取土场全部平整恢复地貌或恢复为农田复耕,弃渣场都设挡土墙防护,路基边坡都采取了植被与工程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全线站场、区间路基边坡都进行了全面绿化。
  三、在运营期间持续改进环境质量
  一方面朔黄铁路投入运营后,严格遵照环保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对全线车站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均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期集中处理;所有车站全部建立了污水处理厂,生产和生活污水均采用生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另一方面,朔黄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采取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持续保持铁路沿线环境质量。如为防治列车运行噪声夜间超标影响居民休息环境,我公司投资3亿多元,换铺无缝长钢轨、加装减振扣垫;投资约8000万元,结合地形地势和敏感点,设置声屏障、加高砖围墙、加装隔声窗等,降噪效果非常显著。
  朔黄铁路是一条新建的铁路,朔黄公司是一个年轻的公司,我们只是在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在环保、水保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力所能及的工作。环保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宏大而艰巨、任重而道远,需要全国人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朔黄铁路公司愿同全国人民一起,为此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为朔黄铁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