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

  房 宁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常山视察的时候谈到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我们在电视里看到这样一幕的时候,可以说是百感交集,这是我们国家和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实现中国伟复兴的重要的思想的飞跃,把社会主义看作一种和谐,把和谐看作社会主义的一本质,这应该说是一次重要的思想的发展。
           
  和环境事业相比,我们确实是感到我们的一些理念,一些环境人士和绿色的诉求终于上升为主流的思想,所以今天在这种感慨之下,也想和各位分享这样的喜悦,或者分享我们即将到来的美好的年华。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环境事业发展的基本的历程,可以叫做“由绿变红”。我们知道环境保护是一些“由绿变红”的后面是:我们知道环境保护在现代社会主要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了非常发达的程度,人们对于社会的一种感知,当然它有很渊源的思想的根源,刚才张教授已经谈到中华传统文化中都有一种传统。现代的发端它是在资本主义发达工业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危机以后出现的,有很多绿色的景点,人们实际上是对社会矛盾的直接的感受。经济上去了,环境下来了,是这样的感受。刚开始环境保护是技术性的问题,多数都是一些作家、文艺家或者说是一些科学家,他们研究的问题。
           
  在西方整个绿色运动所谓的逐渐诉诸群众、诉诸社会、诉诸政治,这个过程被称之为“由绿变红”的过程,这是一个环境事业的进程。再回到中国的环境当中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现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最初对它的理解就是小平思想的经典,叫“发展就是硬道理”从马克思主义到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我们梦想就是事项中华民族的腾飞,这个腾飞首先就是物质文明的重大的转折,所谓的富国强兵让人民共同的富裕起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开始了比年的抗争,半个世纪的建设,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在西方整个绿色运动所谓的逐渐诉诸群众、诉诸社会、诉诸政治,这个过程被称之为“由绿变红”的过程,这是一个环境事业的进程。再回到中国的语境当中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现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最初对它的理解就是小平思想的经典,叫“发展就是硬道理”从马克思主义到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我们梦想就是事项中华民族的腾飞,这个腾飞首先就是物质文明的重大的转折,所谓的富国强兵让人民共同的富裕起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开始了多年的抗争,半个世纪的建设,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里面我们实际上也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在我的研究看来,我们的思想是有转变的,在实践中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我研究的结果向各位报告,199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1978年我们召开了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开始。到了1998年又面临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一年有好几个重大的事件,首先叫“告别短缺”在座的经济学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国家出现了相对的过剩,这个是在1998年。
           
  我们是一个所谓人均GDP当时还没有达到,现在达到1千美元的水平的国家,一千美元的GDP就出现了相对过剩,这个实际上说明社会的转折,一方面经济发展,一方面很多社会矛盾出来了。再有这一年是一个所谓的从工业化进入城市化的转折之年,当然这一年还是15大以后国企改革的进一步的推动。还有一个日子很重要,就是法轮功。还有一个数字这一年社会矛盾也在增加,特别是官民矛盾,也就是所谓的民告官,行政诉讼案件有了一个台阶,跨上去了。这一年实际上预示着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到了新的境界。从这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同一,后来提出科学的发展观,现在提出和谐社会,我觉得像优美的弧线,表示了中国这个大船的方向。这才有了今天环境事业春天的到来。
           
  在中国讲环境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真正的语境,否则环境事业永远是边缘化的,永远不能成为中国社会真正的主流。在中国也有一个过程,刚开始是少数环境人士上下求索,但是人数寥寥,慢慢的扩大了,在知识分子当中形成了下小的语境,但是还没有进入整个社会的主流,进入社会的主流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过程,为什么是这样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这个过程应该叫“由红变绿”。97年我写了一篇文章,这个里面我提出一个思想,生态文明或者人和自然的和谐是21世纪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问题。这个观点在当时我自己都觉得很吃惊,似乎有点离经叛道,但是今天这是千百万人的共识了。为什么呢?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早期的思想当中,他不是一个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当然在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的思想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论述,但是他的思想的主流还是一征服的哲学。
           
  马克思首先一个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的来源就是所谓的英国的古典社会主义经济学,在英国亚当斯密的地方,当时人类一个悲观主义的。当时的思想家、经济学家他们认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是有极限的,这并不是罗马俱乐部提出来的,提示在马克思再早17、18世纪的时候那些思想家他们认为人类思想包括马克思的思想,他们认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增长是有极限的,最终人类的经济增长会缓慢下来的,是一种悲观主义的。马克思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学的思想是乐观主义的,他提出了一个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且认为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的。这个马克思经济思想当中的主流,只不过由于我们后来的一些变化,其实人们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深入的论证,这个在共产主义原理当中是根本问题,但是后来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严格个论证的话,实际上我们已经能看出当中它有一定的问题的。仔细论证的话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我把它稍微提示一下,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生态社会主义的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后面论证了这个问题,叫“价值的极限”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这主制度怎么能够被超越,为什么要通过发展生产力超越资本主义,其实他有论证的。他将价值的极限,马克思认为将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劳动在创造价值当中的地位越来越下降,而技术的因素越来越上升,这个思想应该是正确的。当技术的因素无限扩张,劳动意义逐渐下降趋于零的话,这个时候马克思有一句话叫“占有人的劳动成为多余”。这个是他经济学上的分析,我们把它通俗化以后,大家知道共产主义原理是仿照基督教的教义问答的形式,是通俗版的共产主义宣言,这里讲了物质的极大丰富,这是大众传统意义上的概念,现在的理解也都在这个意义上,没有深入到经济学的原理当中。
           
  这个思想深入人心,但是今天已经知道了,97年的文章专门分析过这个问题,我的基本的看法,在不改变人类价值观的情况下,所谓不改变人性的情况下,物质极大丰富是个假命题,是不可能的。像我当时叫精卫填海,追逐自己的影子,那是不可能的,你不改变人们的思想和对物质无限的追求,不可能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这个叫欲壑难填。
           
  马克思主义也在实践中发展,原来他希望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经济更大的发展,但是现在发现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资本主义的主流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彻底的决裂,彻底的决裂就像共产主义宣言讲的要和传统观念做彻底的决裂,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彻底的决裂,这就是我们说的“由红变绿”。生态社会主义看到社会的进步不可能建立在生产无限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即使是生产可以无限的发展,也仍然无法达到社会主义的彼岸,因此社会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改变人类,提升人性或者叫改造人性,就像马克思讲的,整个历史无非是人性的不断的改变而已,社会主义要做到这一点。
        
现在我们看到了,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谐”的概念非常重要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毛主席带领我们翻天覆地改变中国的指导思想,有人把它概括为“斗争哲学”就是在矛盾当中一方灭另一方,克服矛盾,实现发展,我们提出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它的前提就是生产的无限的扩张,物质的极大的丰富,河里流的是牛奶,树上挂的是火腿肠,我开玩笑说社会主义的雷锋是你没有东西了,我把我的300块钱交给你,共产主义的雷锋就是你们家吃的用的堆不下了,放我们家去,当然这是一个玩笑。我们终于认识大事实上在社会主义时期是有一些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不是通过一方消灭另一方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保持矛盾双方的平衡,也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经过50年奋斗20年的发展得出的结论,所以提出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
           
  古代的哲学是通过社会主义的方法达到和谐,也就是现代的方法,相对未来得共产主义它并不是消除了矛盾、消除了差别的理想社会,而是存在着矛盾的一个社会,也就是一种平衡状态、和谐状态。社会主义我们对它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生态文明,引入了社会主义的主流的话语,这是一个政府的指导思想。环境主义者们、绿色主义者们,由绿变红,社会主义由红变绿,实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境界,红绿结合我们将迎来金色的年华,在这里人和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内心也平静,和谐,我相信这样的一天会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特别是这些年轻的面孔,在你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到来。
  (作者系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