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中国传统文化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盛 洪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主要依赖两种安排,一个就是市场一个就是政府。市场有两个方面失灵,一个是时间失灵,我今天的消费比明天更有价值,我想把今天的消费往后推迟必须得到一个补偿,就是你可以把钱放到银行去,因为再消费,倒过来我们想把将来的价值推到现在,我们用贴现率,所以叫贴现率,这是现代人的基本特性和弱点,我们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价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代人更愿意今天消费,我们要依赖市场价格信号实现可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
  市场在空间上失灵,这里讲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到内蒙草原去看,内蒙草原带退化,因为我们在那里过度放牧,是不是内蒙的牧民有问题,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原的人有问题,我们愿意吃牛羊肉,吃得越多,对内蒙的牧民要求越多,牛羊肉的价格会起来,激励他们更多的放牧,就是说市场可以把某些环境成本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转嫁到环境上去,这个上面来讲我们有一个市场在空间上的失灵。
           
  如果我们按照现在的安排,那我们没法儿解决保护环境的问题。为什么文化会起作用?我想如果市场和政府都失灵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有一招就是文化。任何一个社会的制度都叫制度结构,它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互相补充形成结构。基本制度有两类,一类叫他律制度,一类叫做自律制度。一个社会如果只是遵循他律制度那这个社会是无法生存的。文化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形而上,文化是世世代代积累形成的,它是跨越时代的,所以说这样的文化传统没有偏见,也就是说它公平的每个时代的人,也就是说贴现率为零。空间上也是这样的,文化是更多人互动形成的,而且这些高级文明是互动范围非常宽,它经常会超越地域性国家,像伊斯兰教、佛教是跨越很多国家的。
           
  总体来讲文化有一种超越地域的特性,这样我们可以弥补和修整市场和政府,既然文化包含了人类传统长久有效的原则,这必然包含了人类个体服从整体。文化有两个作用,文化原则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的最高原则,就是一个社会的宪法原则,宪法原则是完全传统形成的,同时又可以成为每个个人的行为规范,在两个极端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面张院长从理论上讲了中国文化传统,我不想讲大道理,我讲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五塔寺,这个地方并不特别,我原来也不知道,有一年研究所偶然搬到那个地方办公,我对它印象很深。五塔寺建立于600年前,1400年左右,当时印度的高僧拿了一个五塔的图,非常的漂亮,古朴幽静,塔很漂亮,前面有两棵大银杏树。我想说这样一个问题,倒过来讲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地方环境很好,原因是什么?在北京一般看不到30年前以前的树,但是我们在两个地方能看到年龄比较大的树,一个地方是皇家园林,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寺庙。皇家园林有重兵把手,为什么在寺庙里有那么多年龄大的树,实际上在北京有很多地方的寺庙,这些地方的树都很好,这些地方都是国家重地,为什么国家重地会这样呢?
           
  自然而然我们会想到跟多有关佛教的文化,我们放眼去看,很多藏族像九寨沟、西藏环境很好,大家去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个地方这么漂亮到底是为什么?这可能和文化有关的。像丽江也漂亮,也是少数民族,它们为什么那么漂亮,这可能和文化有关。纳西族信奉东巴教,它认为万世万物都也灵魂,白族信奉本主教,彝族信奉的毕摩教,都是认为“万物幽灵”的原始宗教。这些地方都保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和谐。
  再讲一个故事,都江堰。当我们讲保护环境的时候,很多人会说我们是不是不要去发展工业了,是不是不要利用自然资源了,我说并非如此。独都江堰是一个水利工程,他造福平原,使平原几百万亩的土地得到灌溉,成就了我们的古文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都江堰仍然是一个水利工程,在建立水利工程的时候它遵循了原则,就是人和自然永远保持和谐。第一,顺应水性,我们看到这张图,这是都江堰,这个堰像河里的沙沟一样,它是顺江而建,把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是饮水,因势利导,为人所用,所以他是四六分水,兼利天下,天下包括其他人也包括自然。
           
  水利部长王部长提过一个概念,叫“水资源的存在能力是40%”,我们只要用掉40%就可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人达到这样一个结论是在都江堰已经是它的原则,我们所有的河流水利工程群采取这样的方式,就会达到了今天所说的符合水资源承载方式的利用。其实我们的都江堰就是一种符合自然的工程,这种工程要为人的目的服务,同时它确实采取一些方式使得人和自然并不会产生尖锐的对立,同时它是同水这样一种自然的资源获得了资源,而且是上善若水,这是老子讲的,所以都江堰的结果就是既顺应自然又和人和谐存在。
           
  我再讲一讲中国的传统制度。汉族的家族制度与祖宗崇拜,这是几千年中国主流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通过家族制度和祖宗崇拜形成了化观念,这种文化观念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使得家族血脉相传,香火不断。这样使个人的时间视野超过个人的生命长度,这是非常重要的。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须有余殃”。这个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再看一个西藏的故事,今年西藏铁路通车,大家蜂拥而去,为什么要蜂拥而去?是因为西藏非常漂亮、美丽,有非常好的自然环境,我们想为什么它如此之好?除了刚才讲的佛教的一种文化传统,其实西藏有一些制度值得考虑,一个数字叫西藏的家庭制度和汉族的家庭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是在对40年代的调查,西藏所谓不完整家庭有55.4%,就是这个家庭里没有夫妻。西藏由于是藏传佛教,所以男孩有出家为僧的传统,比例占到26-34%。还有贡奉,西藏人把家里的一些财富贡奉出来,包男孩出家为僧。还有藏族人有朝拜的习惯,朝拜时间大约占业余时间的三分之一。
           
  西藏的人口增长率是比较慢的,据一些历史学家讲,元朝200多万,清朝200万,1953年270万,今天是460万,人口的控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稳定,保证了西藏这样一个生态相对脆弱的地方不至于因为人口的迅速增长遭到破坏。
           
  下面讲一讲传统中国知识精英对时间的观念。时间观念一般被总结为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胡适回想小的时候读书的有三幅图,就是立言、立功、立德。他认为它可以使社会持续的发展,永远持续下去,相当于小我融入大我。现在的小我对于那个永远不朽的大我,如同过去肩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个大我如同未来,也要肩负重大的责任,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些大我的无穷未来。时间视野放长我们就会有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长久的考虑和判断。
  最后我讲讲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可以有很多的解释,首先是一种文化,一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首先这种看法是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第二这种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有时候和谐关系并不见得和谐,它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我们既然有这样一种文化观,我们要努力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有某些具体的手段,同时我们也需要同自然中获得,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有这种文化观,而且有从自然界中获得启示的考虑。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一种方法,最后要做到既生存与发展,又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健康运转。我们要采取某种手段约束自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孔子说过“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孟子也讲“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就是既有观念也要有手段。
           
  所以我们今天也要吸取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形成今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作者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