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是独一无二的

  张立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应该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也是最光辉灿烂的,主要有三点根据:
     
  第一,中国传统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我们知道农业社会是春种冬收,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期望的是风调雨顺,人的农事活动要从自然相联系,所以从这开出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西方海洋民族没有这样一个长期农事活动的过程,所以他们思想当中没有我们天人合一思想这么强烈。
  第二,我们可以看出来西方海洋民族应该说是不种只收,他打鱼的时候只要征服了狂风恶浪就可以得到鱼,所以他是不种只收的活动。我们又种又收的思维方式上他们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只要征服自然、征服海洋,它就能够获得丰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开出的思想就是要征服自然,要向自然索取,而不是保护自然。
  第三,中国民族的文明是没有断的,希腊文明也好、埃及文明也好,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民族文明中断过,由于不同原因。大英帝国和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他们的历史应该说是无古至今,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是有古代有今,有很多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资源和聪明才智。这些生态文明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很有启发的,我从几个方面讲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一种思想是合时而物,这在我们的春秋时期的古语上讲这到一点,我们知道中国思想并没有上帝造万物的思想,所谓天地万物都能合而生,中国思维当中没有一种为此己比,一定要打倒谁,西方社会认为上帝造万物,上帝本身当时真理,代表绝对、唯一的东西。西方的思想发展出来是二元对立的思想,中国讲合生物,这包含了和谐。
                       
  古代人能够知道自然的本性,顺应自然的本性来发展,同时他也指出,在认识自然的本质的情况下,他能够顺应事物的发展,因地制宜,因时而节,这样能够繁荣。他认为应该发展生产,减少对自然的损害。应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只有提高道德水平才能认识到对自然的保护。从中国古代的古语上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环境的意识,像大禹治水对自然有了一个认识才取得成功的。
                       
  有一本书叫《吕氏春秋》是总结性的,这里有三个分法,合起来就是12季,12季的季首对每个时期的气候应该做什么事,政治上采取什么措施,我们怎么样从事农业活动,它都有一种非常详细的说法,它是根据中国天文、地理的成就总结出来怎样从事农业活动。像春节是万物生长时期,就不能去砍树,宰杀,包括从政治上,政府的中央活动不能耽误农时,,从这点看这本书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同政治、经济、农业其他一切的都做了一些归类。我们可以看出来吕氏春秋从思想上看,是保护农业和当时自然环境的一本书。我们说一个事件的合理性,在于它能不能符合事物的发展,这是衡量事物合理性的重要的标准。合而生物就是在和谐当中万物才能得到发展,万物的发展并不是你是我,我是你,这点我在讨论当中对于达尔文的深层竞争进行了批评,合时生物是根据万物并立而不相害的原则,也就是说它是共生的、合生的原则,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什么叫做合生,合生是以他平他,我们可以这样讲,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万物与万物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是一个平的关系,首先你得承认他的存在,需要尊重他的生存权,这样才能对他有个尊重。人与人的交流当中也一样,国家与国家的交流当中也一样,不管大小、强弱都应该尊重他人。中国先秦的时候他平他为之和,水土金木火而生杂物,各种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也应该是平衡的。从我们古代人的智慧当中他所开出来的生态的智慧、人的智慧,应该说是非常高。
                       
  这里我们还可以讲,为什么要平、要他?就是说不同事物之间我们是主张多元的,我们并不主张一元的,我们主张多样的,不主张单一的。所以我们是承认差别、承认矛盾、承认不同事物中间有差别,这差别正是它多元的存在。在中国古代的时候,都有一个和与同的辩论,世博与正恒环公都进行了和与同的辩论。同就是单一,比如水加水。多元的和谐、和和,才能使事物得到非常的好发展。多元的杂和才是有生的途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们是主张多极的、多元的,反对单一的、单边的。从中国古代思想当中怎么样生万物,万物应该天地合一万物构成。我们讲和是这样的过程,人对于自然也应该是这样的。
  张立文: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中国思想当中有一种思想,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中国思想当中有一种思想,特别我们还要指出韩愈辩论当中,他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紧张,所以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如果说人来破坏自然,就想虫危害生物一样的道理。他说人类垦田园、伐山林、挖井等等活动,把自然破坏的千疮百孔。所以他提出来个虫危害生物就像人危害自然一样,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他当时提出一个主张“要减少人的生产”,他说人的自我生产应该是续薄日削,这是有功于天地自然。当时来说这是保护生态的宣言书,郭过去我们往往对他进行批判,其实韩愈的这种思想有一定的道理。当时中国的人口并不多,唐代是5千万左右,但是在当时的生产水平底下的情况下也可能做到了一些破坏。
  第三,我们应该把自然看作是生物体,自然是有生有知的,学者这样讲过一句话,他说水火是有气无生的,草屋是有生而无气的,禽兽是也气有生的,就是说水火、草木、禽兽是有气、有生、有知的,人类应该和自然建构一种道德、审美的和谐的关系,而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我们知道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都要受到报复,现在的天灾已经看出来这一点了。过去我们讲人定胜天,这是一种理想,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也是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尽管我们科学很发达,但是现在能不能抗拒天风呢?过去有人发气功把这个灭掉,可能吗?不可能。从这点来看人类酿的苦酒都要自己喝掉,人类和自然是共同生活在宇宙空间当中,也是共生在一个地球上,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维持生命的空气、水等等的事物,也提供的一个生存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地球确确实实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风水宝地,对于这块风水宝地应该爱护它,同它建构一个道德的关系,糟蹋它、破坏它,实际上就是糟蹋、破坏人类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生命。
  基于这一点,所以人与自然必须建立和谐、协调、和和、和达到共生、共融、共利、共达这样和美的境界。人的自然生命体也应该采取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应该己于利人而利人,己于达而达人。人类自己发达了,也应该使自然得到了发展、发达。人类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加给自然,只有这样子人与自然才能形成一个和谐。如果不能不建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于益人而利人,己于达人而达人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有这样一个事情,它说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孟子将万物和人类做的一个整体性的思想。为什么人与天地有一个隔阂?这种隔阂都是小人之心造成的,它的根源就是私欲之利,这就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割,我们以这个思想检讨自己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出来有一种对于天地之人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人和自然之间,比如小孩往井里怕,人都有一种不忍之心,我们听到鸟叫的时候也有一一种喜悦之心,听到动物惨叫的时候也有一种怜悯之心,我们对于天地万物与人同是生物体,我们应该对生物体应该保护它,使它的生命得到成长,我们消除它,其实是对于生民的摧残,有这样的观念我们就失去了道德心。心之本源于和善,和善的心是天地万物一体的和谐之人。
                       
  最后一点,天人合爱。儒家有这样的思想,人为爱物,人和自然是一种生命体的统一,自然是人的生命的父母,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如果这样看,我们和自然之间就有一种情感的、亲情的生命的智慧或者生命的情感的一种沟通。这种沟通说明我们对自然要爱,这点从周易上讲,天就是天,天就是父,昆就是母就是地,天父地母,在这种观念下,周易认为天昆生出了6个子女。我们认为自然是生育人类的父母,我们应该以父母的爱来对待自然,这一点我们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家都认识到。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的话,一定能够建构一个和谐的、和美的人和、天和,这样一个生态的问文明的世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