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环境伦理 建设环境文化

  
  余谋昌
  建设环境文化,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也就是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道德体系。所谓环境伦理,就是环境道德体系的问题。
  环境伦理是20世纪中叶,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兴起的,我国是在80年代开始引进来,并着手进行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1994年,成立了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这些年来,在这个领域应该说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出版了20多本专著。这是我们中国环境建设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一,什么是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作为环境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一门新的伦理学。我们大家都知道,伦理学是讲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的问题。传统伦理都是关于人的伦理,对人讲道德。那么,环境伦理作为环境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新的伦理。它新在哪里呢?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美国人莱奥伯德在他的环境伦理学著作中首先讲到,古希腊有一个特洛伊战场,有一个古希腊的英雄奥德赛,从战场回来以后,就把12个女奴吊死了,因为他怀疑这12个女奴对他有不轨行为,他认为这12个女奴是他的私有财产,他有权利处置。那么对12个女奴的不道德的行为,是传统伦理学的看法。
  我们知道在以前的部落时代,对一个部落的人讲道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有道德权利,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是不具有道德权利的,所以,在奴隶主看来,奥德赛把他的女奴处死了,却没有道德问题。到了中世纪以后,传统伦理学发生了变化,伦理学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到了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妇女有没有选举权,这也是属于道德范围一个不断扩展的问题。以往我们只有对人才讲道德,传统伦理学是人伦,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环境伦理学把道德对象的范围再扩大,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不光是对人讲道德,还提出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随着道德对象的扩大,就有一些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这些基本范畴都有一些变化。所以说,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这样的看法,现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当然,传统伦理学界还有不同看法,说伦理只能对人讲道德,不能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从环境伦理学来看,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是要把环境伦理当作一门新的伦理学,传播这样一种伦理学,是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讲环境伦理有没有必要和可能?
  应该说非常必要。首先,任何一种重要的力量或者伟大的力量,比如说我们向自然进军,人类掌握科学技术这种伟大的力量,如果不受道德约束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生态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了可以毁灭地球生态系统的程度,大规模的核战争破坏,可能毁灭地球生命。人类改变生态系统也可能毁灭地球的生物。
  其次,人类改变生态系统可能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比如大气污染的问题,水污染的问题,影响我们健康的程度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的健康指数在不断下降,人类的体质在不断下降,人类的生存能力在不断下降,癌症、怪胎等现象的出现却在不断上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了,我们要用道德的力量对这个问题进行控制。
  第三是经济上的理由。环境污染等破坏生态的行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利用道德的功能、伦理学的功能,对这种破坏的行为进行控制。
  环境伦理学的必要性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理由。因为需要,它就是可能的。既然有这些需要,我们的环境建设就要传播这个环境伦理,建设环境道德,发挥环境伦理的社会功能,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讲环境伦理是需要和可能的,是我们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环境伦理的主要原则和规范有哪些?
  既然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科,它有没有区别于传统伦理学的一些自己的基本的东西呢?有。
  一是它的基本问题同传统伦理不一样。传统伦理最基本的是人的利益。如果你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就是不道德的。环境伦理最基本的问题一个是理论上的,一个是实践上的。
  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要求有两点:一要确认自然界的价值;二要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这同传统伦理有根本区别。我们都知道,我们传统的哲学、传统的科学,是认为只有人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这个理论涉及到多方面,比如经济学的领域,传统理论认为,只有劳动产品才有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没有价值,它不是我们的劳动产品。比如讲到人的价值,传统理论认为只有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是惟一的,也就是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的东西都没有价值,因为只有人是主体,只有人有认识能力,只有人有主动性、有智慧,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哲学的观点。
  其他方面也是这样的,我们的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都是在否认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完全是按照人类的目的,按照人类的价值,为了有利于人统治自然发展起来的。所以整个现代工业、现代社会,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只有人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我们整个现代工业、现代社会是按照这样一个价值规范在做。这是我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思想根源,因为它是没有价值的,我爱怎么用都可以,我们过去说的一种线性的排放污染物的东西,都是从这种价值观衍生出来的。所以,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第一个理论要求。
  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是环境伦理学的第二个理论要求。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是同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联系起来的。过去,我们认为只有人是生存的主体,只有人有生存的权利,因为只有人是有价值的。环境伦理学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特别是它们的内在价值。人的内在价值是什么?内在价值就是人的生存目的。我们说生命和自然界也是生存的主体,生物追求自己的生存,就是它的目的,这就是它的内在价值。所以,环境伦理学承认生命和自然界有内在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应该尊重它。环境伦理学就是要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权利。
  环境伦理学在实践上的要求,就是它的道德目标是什么?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这是它的道德目标。这也是同传统伦理学不一样的,因为传统伦理学就是说要维护人的利益。环境伦理学扩展了,不光是人的利益,还承认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还要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
  二是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道德标准、道德规范也与传统伦理不同。从道德标准的角度来说,传统伦理学的道德标准就是人的利益,如果你违反了他人的利益,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讲演。比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要保护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界。他说你吃饭不吃饭?说要保护生物,保护生命,他说你杀不杀死生物,要不要吃肉?说要保护老虎,他说老虎吃人的时候怎么办,是不是让老虎把人吃了?我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讲,这是两类问题,一类是生态学的问题,一类是道德的问题。人吃饭吃肉这是生态学的问题,老虎吃人是生态学的问题,老虎吃人的时候,人把老虎打死,这也是生态学的问题,这不是道德,也不是法律,要区别这两个问题。生态伦理同生态学有关,从生态学到生态道德有一个过渡的环境,不能把这个混淆起来。所以我们要区别生态学的规律和生态道德,还有一个生态法律,我们都要重视它们的区别。
  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在90年代初提出这样一个生态道德标准。如果你的行为是危害物种生存的,这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它的总的要求是不要危害物种的生存,这是第一个标准,这是整体性的道德标准;第二个道德标准,你的行为不破坏基本生态过程,因为我们人类的活动可以延伸生态系统。不破坏基本过程的话,你这个行为是道德的。当然这个标准提出来以后也有很多讨论。比如很多人提出来,蚊子、苍蝇是不是也要保护,病毒是不是也要保护,甚至说非典是不是也要保护?但是从生态系统的局部来说,我的回答是困难的,任何物种都要保护,我说的是总的保护标准。我是这么解释的,当我们把一个物种定义为一个害虫的时候,是根据人的利益来定义的,在自然界没有什么害虫、益虫之类的东西,是生态规律起作用。但是,按照人的利益来定位它的时候,如果这种物种损害了人的利益、损害了人的健康,说它有害,人类必须跟它做斗争,这时候是以人的利益来定义的。害虫的定义是什么呢?一种物种它的密度达到了一定规模的时候,它才是害虫。如果它没有达到一定的密度,所有的生物都不是害虫。这时候,人类要控制它的密度,要跟这种害虫做斗争,减少人的利益的损害。实际上,人不可能消灭任何一个物种,比如非典,我们痛恨非典,跟它作斗争,但你消灭不了它,我们只能控制它。也就是说我们同所有的物种要和平共处,当然从人的利益角度来说,要跟它进行斗争,这也是和它和平共处,我们不是要消灭它,是要控制它。我们说人类消灭了天花,实际上天花的物种在世界上还是有保存的,你不保护这个物种,只跟他作斗争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这些道德标准当中产生了一些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些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同传统的伦理学不一样的。所以,它是一门新的伦理学。
  第四,环境伦理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
  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原则,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从环境伦理这个角度来讨论和认识三个可持续性,都涉及公正的问题。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环境伦理的原则,它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公正的问题。这个公正按照过去的说法,就是人的公正,而且主要是现代人的公正。
  从环境伦理的角度,这个公正的范畴要扩展。如果我们从人的角度来看,从世界范围来说,在利益分歧上,所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是由富国,也就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所以现在是财富从穷国向富国转移,这里肯定没有持续发展。因为,穷国同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不管是什么持续性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不公正。从公正来说,我们强调地区差别要逐渐减少和消除,东部地区同西部地区、穷人同富人的差别要不断减少。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公正、没有公平的话,它就同动乱联在一起,不可能有稳定,不可能有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说,要保护弱势群体、保护贫困群体,使他们能够生存下去,这就是我们环境道德的伦理要求。
  另外,我们对后代的利益也要维护。如果我们都那么高速发展下去,不顾及环境的话,那么我们的子孙用什么,吃什么,这是没有公平、没有持续性的。所以,从人的角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环境伦理学公正的要求,要强调我们的后代。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最后一个公平,人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传统伦理学没有考虑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没有考虑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环境伦理学考虑这一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三个可持续性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公平。环境伦理学所讲的公平、公正同传统伦理学是不一样的。
  第五,要建立一门中国的环境伦理学。
  中国的环境伦理学应该是整合不同学派理论的一个开放的整体性的伦理学。中国的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国家、发达国家的伦理学开始。西方的伦理学有很多学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伦理学也有很多的学派。比如最重要的学派有生物平等主义,它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平等的。第二个叫生物权利主义,也叫生物解放主义,它认为人统治了生物,人对动物进行奴役,或者是把生物作为人的玩具,使它们受人的统治,这不行,要尊重生物的权利,使生物得到解放。第三个叫生态中心主义,提倡以生态为中心。还有一个叫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这个人的利益要顾及到后代,也要顾及到自然界,人类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是为了人的利益,就是我们常说的,你怎么对待自然就等于自然对待自己。基本上有这四个派别。
  这四个理论派别又提出了不同的道德标准,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规范。这样的争论非常激烈,这样就使人无所适从,你这样一个派别,那样一个派别,我是听谁的?我按照谁的理论行动?这样直接影响到环境伦理学社会功能的发挥。所以,现在中国的环境伦理学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认识到要对不同的学派进行整合,变为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中国的环境伦理学。我们认为各种派别的理论都有合理的地方,都有它理论上的独到之处,都有它应该肯定的地方。但是,又都有它片面性的地方。不过,这些不同的派别,都承认环境伦理,它的目标都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人类要保护生命和自然界。所以,有很多东西是一致的,整合还是有基础的。这个整合是将各个学派理论当中合理的东西综合统一,剔除它的片面的不合理的方面。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西方各个环境伦理学派,只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实,我们所有的关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社会活动,都是在人的关系基础上对待自然界的活动。那么,这两个关系是平衡统一的,所有的学派都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中国伦理学派整合,应该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这两种关系统一起来考虑,考虑我们的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
  第三点,整合的基础、整合的途径就是实践。中国的环境伦理学学派应该强调实践,强调环境伦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的伦理学。我在1999年出版一本30万字的书,叫做《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是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我们的环境伦理强调行动,这个行动是从政府开始的,政府、科学家、环境工作者、企业家、工人、农民,所有的人都有责任,从每一个人做起。这就是最广泛地传播环境伦理,所有的人都参与活动,所有的人都有责任,这是我们环境伦理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也是中国环境伦理的一个重要特色。只有这样,建设一门有中国特色的,开放的、整合的环境伦理学才是有前途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本文为2003年10月“绿色中国”首届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