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选择不科学的发展观

  
  韩德强
  我们当然要选择科学的发展观。问题的反面是,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不科学的发展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以前的发展观是不科学的。
  什么是不科学的发展观?过去我们讲“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是不是被片面理解了。我们到外地旅行,沿路看到很多标语特别有意思,一条叫“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讲的什么科学发展观、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都属于这道理、那道理,实实在在的还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还有一条叫“破除思想体制障碍,全力推进经济发展”。什么叫思想体制障碍?科学发展观会不会就是思想障碍?什么是体制障碍呢?谁不批准我的钢铁项目谁就是体制性障碍。还有其他类似的标语。目前,我们讲科学发展观,其实还没有被多数人真正理解和接受。
  我讲这个话并不是说不科学的发展观好。确实是不好,但问题是,不科学的发展观为什么会流行?我认为不科学的发展观对我们整个社会历史观都有很大影响,基本上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每个人所形成的思想观点都有不科学的因素。为什么呢?西方19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全部在告诉我们一种不科学的发展观。这里有四个组成部分,第一个就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相信科学技术是万能的,既然科学技术是万能的,所以资源紧缺、环境破坏都可以通过科学来解决,这是第一个观念。第二个观念是相信只要把蛋糕做大了,一切问题自然而然会解决,贫富差距不是问题。第三个观念就是财富是一切,幸福是建立在财富基础之上,有了财富才有幸福,没有财富就没有幸福。有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分子分母一约最后还是要有钱。第四个观念是,只要有了市场机制,经济就会自动发展了。所以,不科学的发展观其实是特别深入人心的发展观。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发展观?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讲,我认为要害是我们相信市场是万能的。很多人在设想,我们的社会结构应该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做守夜人,别的什么都别管。第一给我守夜,有人偷东西、抢东西再来干预。第二就是有一个法律制度,因为产权是在非常灵活交换的,交换过程中会出现破坏财产的问题,破坏财产时你用法律来管,剩下的事情都让市场来做,我们相信市场自动能够解决一切。我认为这个概念恐怕是根本错误的。市场确实有很多好作用,有自发性、有创造性,但是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另一面是市场也有破坏性的,市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会破坏生产。
  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第一是市场竞争自动会导致垄断。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垄断的世界。当你们选择工作的时候,想到哪里去工作还是想去创业?如果首先选择是创业的话,这个市场就是自由性的市场。如果首先想去中国人民银行或者是安利公司或者是摩托罗拉工作,对不起,这个市场是垄断性的。特点就是在大垄断公司找工作比你创业的成本效益要好得多,风险要低得多。19世纪早期竞争程度比较高,到了后期在各国内部已形成国内垄断。国内垄断形成后就出现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到了70年代以后,开始全球竞争,开始跨国竞争。跨国竞争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跨国垄断,比如全球汽车产业就形成九大汽车跨国集团,有韩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的跨国集团。所以今天这个时代如果说竞争还仍然是激烈的话,那是对跨国公司职位的竞争仍然是激烈的,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是下降的,由兼并收购而来的垄断却在上升。由此,大家会发现自由市场会自动导致垄断。
  第二是市场会自动产生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这不需要多讲了,很可能中国也会面临这个问题,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也许会在中国产生,这是很难避免的事情。这是市场自动产生的内在的特点。市场内在特点其实不是边际效益递减,而是边际效益递增。递增就是正反馈。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用耶稣基督的话讲,这就是马太效应。由于正反溃,在繁荣期,繁荣会自动带来繁荣,什么时候结束呢?就是资源不足以支持的时候就崩溃了,然后导致大萧条,慢慢又出现大繁荣,这是一个交替的阶段。
  第三是市场经济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各种问题,这是大家都熟悉的。
  更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我们为什么会接受市场经济?因为我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又等同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是一个历史的终结。其实我们是错误地总结了历史,错误地认识了市场经济。就在市场万能论支配下,我们把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措施都统统否定了,进而把中国历史都否定了。其实,重农抑商就是要对市场进行调节。可以说,任何市场经济,由于其内在的两极分化特性,都要求社会进行“重农抑商”型的调节。孙中山先生的“节制资本”就是此意。在西方,五六十年代经济繁荣期,恰恰是重农抑商型政策得到最充分体现的时期。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我的书:《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竞争经济学》和文章《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因此我建议,大家都要重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反思西方19世纪以来的所有社会科学。这种反思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研究环境保护等会有很大作用。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本文为2004年4月
“绿色中国”第三届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