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消费心理的改变问题

  
  梁从诫
  几年前,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有一位从西部来的全国政协委员,他有一个书面发言,提出为了拉动内需、创造国内市场,应该批判勤俭的原则。
  这还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说要批判勤俭,吓了一跳。我发现他很有一套理论。他说,勤俭这个概念是中国人民在贫穷的时代形成的一种道德原则,现在我们富裕了,我们就要批判这个勤俭,这样人们才舍得花钱,大把的花钱才能拉动内需,才能创造国内市场,振振有辞。
  我们国家历史上从来都是把消费行为和某一种道德原则联系在一起的。大家知道很多小朋友都读过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说我们在消费的时候,要尊重生产者的劳动。还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讲什么呢?你过度的消费就意味着有人消费不了,就是社会的不公平。所以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把个人的消费行为和某种道德原则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古时候还有一点人们是没有认识到的,就是中国的资源问题。
  我们应该想到,现在人口平均的资源量是非常紧张的。300年前,就是康熙、乾隆时代,中国的人口刚刚稳定地超过1亿。100年前八国联军的时候,我们的人口大概是4.5亿。50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大概是5亿多一点,到了1956年,毛主席写了一首诗,大家记得诗里有两句话,“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大家算算,1956年到现在还不过50年,我们的人口从6亿,一下子窜到了13亿。13亿人要吃、要穿、要住,我们的资源支撑得起吗?在我们人均资源空前短缺的情况下,我们的市场经济以从来没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着,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我们做环境保护工作的就是要在这个两难的局面中找出一条出路。
  那位政协委员的看法是有社会基础的,现在人们的物质消费欲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表现得这样露骨。大家想想解放初期,我们有一个字是贬义的,就是“豪”字。“土豪劣绅”、“巧取豪夺”都是坏字眼。今天可不了,倒过来了,豪宅、豪车、豪饮、豪宴、豪华装修,什么都是“豪”。但是这种追求、这种心态对我们的威胁是非常大的。我们中国人本来人均资源在全世界来讲排在100多位以后,水、耕地、森林、草原、矿产、能源排名都非常靠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13亿人都要过豪华生活,我们“豪”得起来吗?
  那么怎么办?我们这13亿人是已经存在的,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希望他们都有幸福的、舒适的生活。但是我们怎么办呢?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我们的出路就在于调整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消费行为。你能不能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纸张,节约一切消费品?我们谁也没有本事说,一挥手天下一片绿,没有那回事,谁也没有那个本事。但是我们可以管住自己,我们如果连自己都管不住,连自己的消费行为都管不住,又怎么样能够改变中国的现状呢?所以我认为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最根本的一条是改变我们自己,约束我们自己的消费行为,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自己的节约、节省、节俭开始做起。因此,我从根本上不赞成那位政协委员所说的,要批判勤俭的观念,以便拉动内需,我们要用节约的形式来创造一个小康的生活。
  现在很多人都在开动脑筋节约能源,利用废物。香港有人制造了一种不用电池的手电筒,只用手摇30次就可以照明,不产生废物。日本、台湾的一些妇女,收集做饭的废油来做肥皂,包装好可卖5美元一块,像一块巧克力。这就叫绿色经济。这些告诉我们,有很多生活中看起来已经无用的东西,实际上能够发挥作用,能够把废物利用起来,这一点也是我们民间环保团体多年呼吁,但始终很难推动的事情。我们有一个环保团体,很有名气,名叫北京地球村,他们曾在社区里面推动垃圾的回收,但是很难。本来都是有用之物,但由于有些心理不健康,使得很多有用之物都不能够回收,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作者系“自然之友”会长,本文为2004年9月“绿色中国”第四届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