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环境文化建设与青年领袖人格塑造

  
  李家华
  青年,尤其青年领袖是和谐环境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投身和谐环境文化的建设过程,又十分有利于青年和青年领袖的健康人格的塑造。
  围绕这个题目,我谈三个问题:第一,关于和谐环境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第二,基于环境文化条件下的人格内涵;第三,青年领袖与青年主体力量的环境文化参与。
  一、关于和谐环境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
  我们知道,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反映为人的第一需要。因而,人们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地由过去视生存为第一目标转变为以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我们大部分人每天早晨醒来所想的更多的不是温饱问题,而是怎么实现你人生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最大化。所以我们把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我们更加注重价值的追求和实现,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支持程度。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是最大的劳动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社会的目的本身。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热烈反响,原因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普遍的价值诉求。什么是价值呢?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价值就是客体和主体之间所产生的有用性。形象地说,如果一天早晨你醒来,当你走出你的住宅的时候,你看到外面的地都是湿的,那你这个判断是什么呢?“天下雨了。”注意,这个判断只是一个现象的判断。如果紧接着有第二句话:“下雨了,空气清新,万物得到滋润了。”注意,这个时候价值出现了。自然的一场雨产生了一种有用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了价值。和谐社会所提供的价值是什么?正在于能够使我们每个人生活得更好,获得更多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对我们社会的形态结构怎么看,我们提出一个三元结构的社会理论。一个社会最基础的是经济,社会的经济作为基础可以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元,但是社会仅仅有经济是不够的,社会需要一个对经济的管理、协调、指挥的系统,这就会出现一个政治元。我们的生活有了经济、政治就行了吗?还不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精神诉求,大家吃饱了,穿暖了,在有了社会秩序和安全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文化生活,要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参加体育活动等等,我们最高的诉求是要有信仰追求。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结构层次就是它的文化,就是文化元。在文化元的下面我们可做的事情很多,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的意义在于超越,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有意识,有不断的追求。
  很显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和谐环境文化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关注。有人认为,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就是环境文化。所以,环境文化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对环境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想,当我们谈到环境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两个环境意识:一个讲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精神领域的生态平衡,或者说我们更强调的是作为精神领域的生态平衡具有更大的意义。莎士比亚认为人是万物的精灵。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人们改造环境与破坏环境交错的历史。从实践考察和理论的推导来看,我认为,人的活动对于环境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它的作用程度甚至具有无限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就特别需要强调,人对环境的这种影响和作用中需要确定一个度,这里我们就尝试用“和谐”作为一个尺度,或者叫做一个价值尺度。环境遭到破坏,以至危及人类生活质量,人们就会就向往美好的自然环境,进而愿意去重新营造和改善环境,进行环境的文化建设,或者叫和谐的环境文化建设。当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和谐环境文化已经成为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诉求,而参与环境文化建设又会反过来构成我们当代青年的精神内涵,尤其是我们青年领袖的人格力量。
  二、基于和谐环境文化建设的人格内涵
  人格这个词最初是翻译过来的,原意是指面具或者脸谱。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古罗马时代,有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出,但是他的眼睛有残疾,在把面孔展现给观众的时候,他有顾虑,这时有人建议他把眼部遮住去表演。结果发现,这个人戴上眼罩之后,个性特征非常明显,与众不同。于是,专家注意到:人增加一种修饰,会改变一种形象,更具有个性特征。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会发现:一个人经过一定的培养、一定的调整甚至一定的修饰,会更容易展现这个人潜在的本质特征。所以,在京剧里面就用不同的脸谱来表现人的更加明显的特征,像花脸等等。
  从人格产生的意义,我们来联系青年领袖的发展。讲到青年领袖对环境文化建设的参与,我们为什么要提人格呢?因为人格具有表现人的本质性的特征。
  哲学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法学认为人格是享有法律地位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体;社会学认为人格是成人所具备的个人性能,是个人行为的统一性和固定性的表现形式,强调人格是决定人在社会上的地位特性和风格;还有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格的本质是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人际关系规范创造的凝聚结果,也是作为客体的人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确立的价值评论,主体人的创造活动与客体人的自我评价创造的统一。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关于人格的定义。
  我个人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存在的本质形态。它表现为,第一以一定生物本能和心理特征为基础;第二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第三是具有道德自律的相对稳定模式。
  这里面特别要注意导出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格特征,我们一直讲的人格内涵是什么呢?我提出一个“三和谐”的观点: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首先表现为他自我是和谐的,他知道他是谁,他能够选择合适的人生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为人之道,有效地平衡自己的情绪。一个人的自我和谐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第二是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是与他人和谐相处,我们能够适应社会,能够亲和这个社会。第三个和谐也是今天要重点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具有人格特征的人,我们必须热爱自然,适应自然,同时要保护自然。可以说,这是在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人格特征。
  如果是一个具有很好人格特征的人,他传递给人们的是一个什么印象?记得有一天我去上课。到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背着书包离开了教室。当我收拾好讲义、关好电脑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小个子的女同学没走。当我走出门的时候,她用手把教室里的电灯开关轻轻地按了下去。在这一瞬间,我突然感到她的形象变了,她瘦小的身躯变得有些高大。是的,我们常常会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个很虚幻的事,而实际上,在一个手指头按下开关的瞬间,一切却变成了完完全全的真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看作是很遥远的东西。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身边,非常近。所以,我认为热爱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人格特征。小个子女同学正是藉此实现了人格的升华,因为她注意到了节约能源就是对环境的保护。
  正是在这样的人格条件下,我们才能自觉地维持有效的调节行为。不管是你自己的和谐,你与他人的和谐,还是你与自然的和谐。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格的完善。我们讲到现代意义的人格内涵是三个和谐,怎么完善这个人格呢?第一点需要个人的智力和认知能力的持续发展。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更新我们的环保观念;第二点需要个人的感情稳定展示和丰富。譬如,我们爱动物,爱生命,这正是我们内心感情的不断的展示和丰富。第三点要有支配自己命运的决心。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改造自然又破坏自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通过支配自己的命运去更多地珍爱自然,保护自然。第四点要寻求自己与世界的统一。比如,谈到世界发展趋势与我们个人作用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有一个说法:“思考全球,立足身边。”推进环境文化建设正是我们寻求与世界统一,从身边做起,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再一个问题则是人格的稳定性。体现为每个生命主体对事件定义的掌控能力。这个能力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情况是我们投入了100%,但是我们的掌控只是零。比如讲股市,你能掌握股市吗?市面上炒股的书很多,而实际上写书的人自己也不能掌握股市。如果他能够掌握股市,总赚不赔,那是不可能的。第二类情况是投入100%,但是可控的只占50%。比如人际关系,你愿意跟他人做好朋友,对方愿意吗?特别是青年在谈恋爱的时候,你爱她,爱得死去活来,但她爱你吗?第三种情况是投入了100%,我们就可以掌控100%。相比前两种情况里我们个人力量的渺小,第三种力量很强大。强大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的信心、信念和决心。我要做,我一定要做。这时,你下多大的决心,它就能有多大。我们是可以掌控的。正因为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人格特征,在创造与自然和谐的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按照第三种情况去投入100%,掌控我们的信念和决心,通过转化定义转化心境,用我们的生命智慧,促使事物发生转变。心境是成功的很重要因素,成功人士离不开好的心境。  
  青年领袖之所以能够对他人产生一种影响力,是在于他能够具有更好的人格。所以,希望我们的青年领袖们,能够通过转换心境改变我们的行为,在推进环境文化建设中,创造新的业绩。
  三、青年领袖和青年主体力量的环境文化参与
  我今天所以在此演讲的根本意义,在于呼吁我们青年领袖对环境文化建设要有所作为。
  不难理解,青年领袖一般都具有一种领导的潜能,都可以开发。其实,两个人以上就有领导。比如说,周末两个同学要出去活动,甲同学说:“我们爬香山去吧?”乙同学说:“我们去看电影吧!”去香山还是看电影?最后看谁说服了谁。如果乙说服了甲,去看电影,乙就是领导。因为他掌握了一个导向,决定了一个方向。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对别人会存在一定的影响力和决策力。这就是领导的潜能。
  我们再从坐车和开车来看,二者有什么不同。当我们坐车的时候,我们很放松,没有太大的负担,可以欣赏车窗外的风景,可以想很多的东西,甚至可以打瞌睡。但是,你不能决定这个车的方向,你不能决定这个车的速度,你也不能决定这个车的安全。当我们开车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决定方向,你也可以选择速度,但是,你却不能东张西望看风景,更不能打瞌睡。开车的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保证你和乘车人的安全,换言之,你自己的命运影响着他人的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希望大家能够开一辆安全的车,开一辆环保的车。这辆车带着大家对自然环境、对绿色产业的贡献。
  环境是需要被保护的,生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领袖,应该懂得并引领更多的青年人为和谐环境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解决环境的问题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立法,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另外一条途径是通过抓教育。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讲,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教育。因为法规只能解决现象的问题,只有教育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学者跟我探讨道德教育问题,他说:教育不必费那么大的劲。比如环保问题,以后科学发展了,完全可以在人的大脑里植入一个芯片,设定好程序,来控制人的行为。可以向你传递信息,告诉你什么是环保的,什么是不环保的。当你毁坏环境去砍树的时候,信息传递给大脑破坏环境是不对的,大脑就会出现一个信号抑制你的行为。当你给树浇水的时候,对环境是好的,就会出现一个信号鼓励你去做。
  我对他说:你的科技今后也许可以做到,但是我想最终肯定行不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会选择这样做还是那样做,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要这样做。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我们人要诉求的价值判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通过教育让人明白为什么要爱护和保护环境。
  教育方面,进行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进行同辈教育。同辈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影响,这种影响是靠近你身边的。所以,我希望大家懂得青年主体力量对环境文化参与的重要性,在同辈之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影响平台,有力地推动和谐环境文化建设。
  前不久,我看到一条信息:在我们的天空,有一个相当于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三倍的空洞,也就是说,一个相当于澳大利亚三倍面积的臭氧层被破坏了。它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根据媒体报道,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得了皮肤癌。其实,这只是危害之一。我们期望未来这个洞能够补上。这个洞能补上吗?幸运的是,有消息说这个洞比前两年有变小的趋势。我们曾经是悲观的,现在开始有些乐观了。我们期望未来人类对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我们要把握住现在,更要把握住未来。未来在哪里呢?就在我们青年,尤其是在我们的青年领袖们。
  中央提出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以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集体组织、集体组织与集体组织的和谐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主题,要求社会的发展既是高效的又是和谐健全的。当然,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培养广大青年具有自觉地为即将到来的绿色文明新世纪效力的综合素质。科学发展对现在处在成才路上的广大青年来说,也必须以整合性的观念来认识我们生存的地球与社会。在迈向新世纪的征程中,我们国家需要培养使用善于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发展、环境保护与人民生活改善关系的青年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所以,我们青年人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这里我特别想强调,我们青年参与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有三项学习:第一是学习生活常识,在生活常识中要加进对环保文化的学习。第二是要学会生存的技能,在生存技能中,我们要有绿色创业、绿色生存的技能。我在很多地方提出激情创业、科学创业、理性创业,我觉得还要特别提出绿色创业,只有绿色创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创业。第三是要学懂生命的意义。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创造真正的生命价值。青年是未来的建设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懂生命的意义都包括着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内涵。
  当然,环保怎么判断?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每个人所在的地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妨做个物理实验,把三盆水放在大家面前:中间一盆水是自然温度的水,左边一盆水是很热的水,右边一盆水是冰凉的水。我请大家把手一个放进左边,一个放进右边。一分钟后,我请大家把手拿出来都放在中间的一盆水里,请问大家这盆水是什么温度的水?是热的吗?是凉的吗?看来都不是。准确的答案是什么呢?应该是说,我们的左手是从热水中出来的,到常温中感觉这个水是凉的;我们右手是从凉水中出来的,到常温中感觉这个水是热的。这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我希望我们未来的青年领袖对环保情势要有一个判断,不管是宏观的、中观的还是微观的情势,我们都要坚持辩证的和正确的判断,切不可过于悲观和乐观。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大力推进和谐环境文化建设中,我想青年领袖们不仅需要你们自己,还要靠你们的说服力,你们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动员你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唯有如此,青年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环境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好的想法必须通过善良勇敢的人用智慧和劳动将其变为现实,否则,只不过是空想而已。”爱默生的这句话,相信将会提醒青年领袖们在和谐环境文化的建设中始终坚持:行重于言。
  最后,我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我守护的,
  即便是一寸,
  也是最宽广的绿地。
  我播种的,
  哪怕是一粒,
  也是最环保的果实。
  我把自己的一切,
  放进绿色事业的底片,
  让岁月的流水冲洗,
  最终我相信:
  一定能冲洗出一个绿色家园中的我自己。”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为2005年1月“绿色中国”第六届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