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梦想——企业家的社会生态责任

  
  宋 军
  我和我的企业1998年进入内蒙古的阿拉善,阿拉善的面积相当于三个浙江这么大。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全部走了一遍,所有的乡都走到了。走了之后得出了几个结论:第一,建国50多年来,阿拉善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是过去几个世纪的总和;第二,这种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人为的因素是第一的;第三,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当地政府,尤其是农牧民为生态的恢复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也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只是这些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展开。
  在整个考察过程当中还感受到一条,就是我们国家80年代之后,尤其在90年代之后,每年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上都有巨大的投入,但是收效甚微。我曾经和国家主管宣传的一个权威人士交流,他说宣传部门得到国家林业部门报的数据,建国以来咱们国家人工绿化的面积是沙漠化土地的3倍。实际情况呢?在整个调查过程当中我们又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过去国家采取的生态恢复治理的模式,最起码说是不成功的。
  这种不成功的原因有两点,核心的一点就是政府既作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投资主体,又作为生态环境恢复的实施主体,这两者是有矛盾的。我们做了一个调查研究,凡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又作为实施主体的项目,真正最终用在项目上的资金不足30%,其余的70%都以种种方式流失了。就是用这不足30%投入搞起来的项目,因无利可图,验收后又无人管护。同时又没有找到一条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这就是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生态治理的一个最大的误区。
  我也是一个生态环保主义者,也把这一切作为己任。有这么一个感受以后,当时就想,作为一个企业如何介入中国的生态环保领域。从1999年开始,结合阿拉善当地过去实践中得出的一些经验,通过几年的摸索,找出了一条我们称之为“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这个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概念是什么呢?就是以企业为核心龙头,和政府合作,和科研机构合作,和农牧民合作,三方合作,四位一体,通过经济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来恢复生态环境。我们选择的试验点就是阿拉善,选择的项目是准备恢复阿拉善从贺兰山到额济纳旗800公里长、30公里宽的梭梭林带。
  历史上这个林带起到了防风护沙的作用,因为梭梭木是阿拉善当地的一种生态保护植物,地表高3-4米,地下根可能也是3-4米,甚至更深,耐旱耐碱,分布在阿拉善沙漠外围,是阿拉善生态守护神。而这一防护林建国50多年经人为砍伐,仅剩不到20%了。这种梭梭木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是梭梭木的根部聚集了一种非常名贵的中药材,叫肉苁蓉。我们搞经济的就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肉苁蓉非常名贵,过去是隐蔽生长,量也非常少。我们在当地的企业找到了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办法,这种办法非常简单,像窗户纸一样捅破之后就非常简单。这种办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发明人还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这种办法找到后就为大面积种植这种名贵肉苁蓉获得了一种可能。它的逻辑是这样的,要想得到肉苁蓉,必须保护现有的梭梭林,要想得到更多的肉苁蓉,就必须去种植更多的梭梭树。当地农民、牧民非常纯朴善良,但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时候,你跟他谈环境保护不太现实。
  找到这一条路之后,企业是如何和这三个方面合作呢?第一和政府合作。要相应的优惠政策,要相应的资金支持。第二和科研机构合作。此前,在中国搞生态保护有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拍脑袋工程太多,不尊重科学,真正搞生态必须科研先行。第三和农牧民的合作。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农牧民一定得是生态产业的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达到这两条才有可能。合作方式是给农牧民资金买种子,买苗,打水灌溉,我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当第三年农牧民开始收获肉苁蓉之后,我们以五年的时间让他们交还肉苁蓉给我们,我们再用肉苁蓉开发成药品。传统上这个药材只是滋阴补肾壮阳的产品,但是最新的研究得知它是治疗老年痴呆的特效药。于是我们和北京大学合作,和中科院合作,对肉苁蓉深度开发,提高这种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按照国际制药标准去建厂,最终推出药品、食品走向市场。这样真正形成小额的启动资金带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发展。实践两年以后情况是什么样呢?农牧民由原先单纯放牧到发展为种植梭梭树肉苁蓉,收入增加了10倍,而且我们围封了20万亩的梭梭林,带动当地农牧民围封了200多万亩梭梭林。按此计划用50年的时间可将此林带恢复,沙尘暴将减弱三分之一。
  做到这一条以后,第二个问题出来了,我和我们的企业力量太弱了,阿拉善的生态恢复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如何让中国更多的企业家介入到我们的生态恢复领域,这成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强调让中国的企业家介入中国的生态环境恢复领域呢?因为中国的企业这么多年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当他给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对社会欠下了巨大的“债务”,这种“债务”的其中一条就是相当多的企业牺牲了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他们必须加入进来。这就是我们企业当时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如何让中国企业能够走进来呢?根据我对阿拉善的了解,我觉得单靠政府去做这个工作很难,也不现实,只能由我们企业去做。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阿拉善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但是这种脆弱的环境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一面。阿拉善的沙漠是世界上最美的沙漠,第一,沙丘高差世界第一;第二,在这个沙漠中分布着几百个湖泊,是原生态湖泊,几十万年没变,而在湖泊绿洲周围生活着保持三四百年当地文化传统的牧民,生活方式未变,这就为我们建设一个中国生态示范展示基地提供一种可能。我们拟定一个计划,在当地建一个生态旅游示范区,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两类人,第一是中国的企业家,第二是中国的政府官员,我们的目的是要教育他们。为什么要教育这两类人?因为中国的官员决定着中国生态环境的未来发展,他们有权利,只有教育了他们,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生态环境恢复的空间。中国的企业家有责任也有能力来介入中国生态环境的恢复。
  依据这一思路,2002年我们在当地开始启动这一项目,筹建中国第一家沙漠腹地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建好之后也是全球最大的沙漠腹地生态探险示范区。在这个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把握生态旅游的一般特点,保护生态、保护原土著居民之外,更多的是展示当地生态的教育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的旅游路线是告诉大家,既让你看到我们生态被破坏的原因,被破坏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可能带来的后果,也让你看到我们恢复这种生态的可能,以增强你的信心。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规模不大,但是档次标准非常高。我们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让我们的目标游客,即我们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从单纯的旅游者变成一个生态环境的了解者、理解者、支持者,最终变成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者。通过两年的努力,我们觉得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我们建了一个非常棒的生态旅游展示基地,所有来过的官员无不受到巨大的震撼,纷纷表示过去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理解太单一了,太肤浅了,中国的生态环境的确已经到了一个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中国的企业家去了以后是什么感受?2003年10月,中国企业家论坛在我们那个地方搞了一个座谈会,北京首创的老总去了,按照我们设计的路线走了一圈,由衷地感叹,在座谈会上没有谈会议的主题他就先发言说,他走了27个国家从来没有这么震撼过。这种震撼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没想到我们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到了今天这种地步;第二,也没想到在沙漠、在戈壁当中,生命既这么脆弱又这么顽强。这种震撼让他不得不反思,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尤其是作为中国优秀成功的企业家,对于生态环境应该做什么?他说我应该忏悔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忏悔中国企业无限掠夺社会自然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企业家到了该行动起来的时候了。
  以那次会议为契机,几经商谈,终于在200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中国100个企业家,都是中国知名的巨型企业家,像汪延、张朝阳、柳传志、王石、史玉柱等等,齐聚阿拉善发表了中国企业家阿拉善宣言:中国企业家在承担就业、解决纳税、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承担生态环境的恢复的责任,每个人捐赠100万元,一共是1亿成立中国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用以保护恢复阿拉善生态。这是中国企业家以环保、社会公益为目的成立起来的,可能也是全球惟一一个因生态展示让一群巨型企业家成立的一个生态环保机构。不仅是中国企业家这么做了,我们还请意大利政府环保部在阿拉善走了一圈,这些都是专家,走过以后,他们的感受有几个,第一,没想到中国真有这么一批企业家,在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做这种努力;第二,这些企业已经摸索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基于这两点,意大利环保部决定给我们的阿拉善生态协会捐助1000万欧元,用于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恢复。
  做完这些的同时,我觉得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出来了,就是我们企业所做的这些,当地的老百姓深受鼓舞,专家学者非常认可,环保机构也非常认可,但是真正往下实施的时候,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阻力重重。中国的西部开发,或者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都存在这么一个的问题,我们只有战略,甚至只有战略口号,没有战术,没有具体的措施,一个没有战术的战略只可能是失败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是当年首先在深圳设立了特区,作为一个试点得到了成功之后,自然而然地在全国得到推广。
  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或者是中国西部开发,包括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需要找这么一个试点,我们认为阿拉善就是一个天然的示范点。所以,我们提出了第三项工作,就是向国务院相关的机构汇报,我们愿意配合这些机构再对阿拉善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个建议,把它列为中国生态实验区。这样把相应的政策在阿拉善实施,取得成功以后,在中国西部地区去推广,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最近几年很多人问我,作为一个企业你做生态是为什么?社会是有分工的,这种分工很可能是先天决定的。在阿拉善广漠的八年生活,使我深深意识到,我找到了我,我是属于那块土地的,阿拉善沙尘暴的治理,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我去做开拓者,这种开拓也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无论如何应跨出这一步。
  我是1984年大学毕业的,在哈尔滨工作了10年,也是在国营企业的机关,觉得没有什么意思,1988年考了律师,我是学建筑的,最后做了很多年的律师,还是觉得施展不开。从1995年到宁夏,1998年到了阿拉善做到现在,已经10年,有一种感觉,这是命运的必然,或者叫社会责任的必然让我走上了这一条路。我觉得生态环境这一领域的空间非常大,一旦你进入这个领域,你才能找到真正的你。我和去我们那里的很多企业家聊天,他们为什么做这些事情?他们的惟一回答就是到了那里以后,才想起来,才看到自己是谁。现在都市的这种繁杂,这种激烈的竞争,已经让我们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他的社会财富来源于何处。只有在那种环境下,才能找准自己,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现在都在讲和谐,这个和谐是三方面的,第一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整个人类社会与养育我们、让我们生存的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绝对不是主体,仅仅是客体,你不能无限制地从大自然当中去掠夺,这是第一个和谐。第二个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个“人”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贫富之间所有的人应该和谐相处,当然这种和谐包含公平、公正,给予同等的机会,这是第二个和谐。第三个和谐,就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物质的你和精神的你应该达到和谐,而这一和谐是核心的和谐,是三个和谐的核心。惟有做到这个和谐,才能真正非常轻松自如地生存于这个社会,推动这个社会发展,你才不会觉得孤单,事实上我们人类社会要把这三个和谐解决好的话,生活质量应该有非常大的提高。
  我的这种感受是源于阿拉善那种蓝天、白云、黄沙。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够走进沙漠,到了那个地方才能深深感觉到你是谁,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你的责任是什么,你的动力是什么,你能够看到你未来成功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九汉天成有限公司董事长,本文为2005年1月“绿色中国”第六届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