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战略与对策

  齐建国
  我们在这里听到的声音都是绿色的。但是,当我们到地方做一些调查的时候,参加省、市、县的一些经济发展会议的时候,听到的声音就有一点不一样。前一段时间召开了一个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的座谈会,在会上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循环经济很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出路,也是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出路。但是,在现实当中,作为县长、作为市长,他们还面临着其他更大的社会压力,这就是就业和发展经济的压力。现在全国有1.5亿农村剩余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城市有2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这些问题不解决,显然我们社会的安定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地方的很多领导担心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会使得许多小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而被迫关闭,从而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那么,怎么解决大量不充分就业人员的就业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增长了,就业的压力却不见减小。在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如果经济高速增长,失业率会不断下降。失业率达到4%以下可以认为是充分就业。可是,我们经济发展与就业的情况与菲利普斯曲线却完全相反。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1999年最低是7.1%(经济普查前的老口径),随后经过几年大量的国债投资,内需拉动,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8%左右徘徊,到2003年上升到9%以上,但是我们的物价却在不断的下降,2004年开始有所回升,依然是结构性的,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的回升,这和西方经济的规律也不一样。
  在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物价却下降的同时,失业率反而在上升,跟人家是相反的。这里面可能有非常复杂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跟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表现出了不同的规律,不同的趋向,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之上的,因为要增加市场的竞争能力。这样,我们的经济增长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就会不断下降。比如说我们1978年以前经济增长1%,劳动力就业需要增长0.44%,到了1996年以后,我们经济增长1%,就业只需要增长0.1%就足够了。而且,我们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制造业从1996-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1%,达到了11.5%,而工业就业的人员绝对数却是下降的。也就是说我们大量的经济增长是靠资本投入、靠技术进步实现的,而不是靠劳动力增长实现的。
  我们每年有880-1000万的新增劳动力,加上深化改革有不少劳动力下岗,那么惟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实际上还面临结构问题。第一产业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其在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大量农业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这是客观规律。第二产业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又有限,这样只有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第三产业发展是要有条件的,如果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没有相应高的生产力,没有足够高的生产率,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增长就会受到限制。我们大量兴建旅馆饭店,谁去吃谁去住呢?从1992年中央就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一直低于我们GDP的增长速度。这就是说调整结构讲起来容易,干起来却很难。
  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阶段,调整结构是有一定刚性的。比如说我们的钢铁、水泥、化工材料的需求持续高速增长,我们不可能用手机代替钢铁建设基础设施和住宅。美国在工业化时期平均每年增加钢铁需求量是100万吨左右。我国从2000年到2005年,每年钢铁消耗的增加量是3000-4000万吨,是美国工业化过程当中钢铁需求量的30-40倍。再说水泥,1978年我们才生产6000多万吨,2004年是9.5亿多吨,接近10亿吨,如果把我们生产的水泥一袋一袋排起来,能够绕地球10圈,也就是说我们重工业产业增长是极快的,我们大量的增长来自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量的住宅。2004年人均GDP达到1270美元以后,我们的消费也转入到以重化工产品为基础的消费结构上来了,比如说汽车进入家庭,比如说住房,比如说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大量家用电器需求,都是建立在重化工产业基础之上的。重化工产业就是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产业。实际上我们“十一五”规划期间,乃至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都是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高速增长趋势。
  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重要出路,我们有责任感的企业家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国家大量的经济增长是靠中小企业来实现的,尤其是我们所说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实际上没有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比如说,我们一个乡有20家乡镇企业,分散在10个村子,每个企业产生一点废水、排放一点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这些东西的成本极高,在经济上没有可行性,只有大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多,才具有规模利用的可能。那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由此提出一个新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产业组织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建立起循环经济网络,把各小企业的废弃物进行集中收集,通过建立专门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的途径实现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需要各级政府开拓思路,通过制度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环境保护共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新时期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个大调整。
  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需要企业家努力带头;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所作为,需要创造一种外部的环境。政府如何作为?
  首先,要有综合性的政策思考。我们说在这里听到的声音都是绿色的,而在政府部门的规划会议上听到的却不那么绿,甚至有暗绿色的或者是“黑色”的声音,并非政府官员们没有环境良知,而是迫于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还有出政绩的压力。那么,怎么协调这个问题?这酒必须解决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循环经济,在整个宏观经济管理中处于边缘地位的问题。过去,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在大量的经济数据排好之后,例如,经济总量是多少,第一产业是多少,第二产业多少,第三产业是多少,建立什么样的大型工程,在这些规划安排好之后,才提出,还要注意环境保护。怎么使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循环经济进入到经济管理的主流当中去,变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宏观公共管理的主流的一部分?现在应该说大环境具备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都朝这个方向迈有了有力的步伐。但是,这个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理念,高层次上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实践中推进还有很多困难。因此,我们建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主要载体之一,纳入到各级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之中去。我们现在正在研究这个课题。必须加快建立起新的包括环境业绩在内的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当然,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还存在着一些争论。有人讲循环经济现在有被泛化的危险,好像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说循环经济应该限于环境保护。后来又有一些专家说,循环经济主要目标是为了节约资源。我们认为,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双重目标,发达国家是从污染预防和源头治理环境污染而提出来的环境和废弃物管理模式,在微观上体现为清洁生产、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再生、再制造和循环使用。在我们国家,由于面临的资源压力很大,同时,我们的污染现在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这样一个语境之下,循环经济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也就是说它是从解决环境压力和资源压力两个角度提出来的,其内涵与发达国家相比更丰富。
  第二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之中。要像对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样对待发展循环经济。前两年,各个地方都提出所谓跨越式发展战略,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我到一些地方做规划咨询的时候就提出:你们要跨越什么?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实现产业升级,在某些地区是可行的,但是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不可能用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传统产业。因为我们的经济主体需求增长最快的是重化工产业,是传统产业的产品,我们只能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我们所说的跨越,应该体现我们还在人均GDP才1270美元这样一个阶段,也就是在3000美元以下的这个阶段的特征,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我们的工业化。我们跨越的是这样一个发展模式跨越,而不是跨越重化工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这样,我们就应该把循环经济这样一个模式,这样一个发展的道路纳入到我们宏观管理当中,纳入到经济决策的主流当中去。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用循环经济模式来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新型工业化。
  第三,政府有必要设立专门部门统筹循环经济发展,包括政策管理。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各地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管理是非常不规范的。有的地方归发改委管,有的地方归经贸委管,有的地方归环保局管,经常发生不同部门互相阻滞,都想控制管理权的情况。这就要求在管理上有一个统一的协调的机构。在这个机构主持下,要制定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是可以滚动进行的。
  第四,要制定一套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一个环境问题或者资源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经济问题,国家要制定相应的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第一类是直接针对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再生产业,第二类是针对所有产业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政策。
  第五,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要加以规范。我们国家的废弃物收集、分类、运输和再生利用产业多是大量的“农民军”组成的,虽然解决了大量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问题,但同时也存在大量二次污染。我们到一些地方调查,他们说你哪都可以看,就是别到废品处理企业园区,一公里以外就感觉到气味不对,污染很严重。冰箱、彩电、电脑的电路板等拆解完了直接燃烧“冶炼”,废旧塑料直接熔化,都是采用非常落后的技术。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这样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不是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因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目标在、市通过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预防污染。因此,发展废弃物收集、分类和再生利用产业为核心的静脉产业必须以不产生二次污染为前提。所以,应该规定技术标准,防止二次污染。国家对静脉产业应该像支持其他重点产业一样,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要从土地利用、税收减免、产品技术准入和研发投入等几个角度统筹支持发展。国外循环经济的产品,比如用余热发电,市场是优先准入的,我们有一些地方用余热发电却不让进入电网,类似这样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重要行业要在2010年前全部达到清洁审计标准。
  关于税收方面的政策。第一资源税应该普遍提高。通过模型测算,把资源税提高到资源产值的20%,对GDP总的影响不会超过0.3%。通过提高资源税可以促使企业节约使用资源。第二,对静脉产业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要给予减免。第三,要对进口资源适度征收关税,以保证国内资源的竞争力,这要取得一个平衡。第四,要全面停止高能耗产品的退税。对于铝锭这样高能耗的产品,我们还要给他出口退税,这是不应该的。对于出口的循环经济产品应该全面退税,对于节能和节约资源的技术设备投资要给予税收抵扣,促进节能和节约资源技术的推广。对于节水类的项目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第五,要加快从增值税向消费税的转换过程。应该说增值税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和再制造、再使用是一种阻碍,它还激励了浪费。
  在财政方面要提出相应的补贴政策。一个是贴息,一个是政府要有适当的财政投入,一个是政府采购优先。还要研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问题,因为这涉及到社会公平。金融政策重点是投融资的政策。我们看到很多试点城市有很多很好的项目,但是缺乏资金注入。我们一方面有大量的贷款在银行沉淀,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好项目缺乏资金。我们提出一个建议,要建立循环经济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发行政府的专门债券;第二是面向社会,发行循环经济彩票。我们有社会福利彩票,有体育彩票,为什么不能发行环境彩票筹集适当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建立一笔专门的基金,比如汽车的轮胎,废旧轮胎是一个大的污染源,如果每一个轮胎加上10块钱,对于有车族来说,使用几年的产品增加10元钱不算什么负担,但是全国每个轮胎10块钱就是一笔非常大的资金。
  要制定规模经济政策。这里有三个含义,第一是鼓励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要通过产业政策控制,尤其像钢铁、水泥、汽车这类规模效益比较强的行业,国家应该采取强制的标准,限制那些小企业的发展,保护大企业的规模效应。第二个层次是进行空间集聚,很多产业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我们可以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使得很多小企业向生态工业园集聚,实现区域规模化。第三层次是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也要规模化。
  在价格政策方面,对于自然资源,包括能源价格要做合理的调整。比如说北京的水应该提高到10块钱一吨。提高价格以后,对于低收入居民增加的负担,政府应该通过提高低保收入或者工资收入给以适当补偿。
  关于管理政策包括很多方面,像收费政策等等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关于技术政策方面。我们的技术政策一方面要加强淘汰落后的技术,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国家科技进步2020年规划中也把循环经济纳入进去了,这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还有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引进和利用的政策支持。
  第五,鼓励全社会的参与。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伦理道德的支撑。过去我们讲市场经济有它的伦理道德,所谓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就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你以任何方式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都是合理的。我们也要有生态伦理。所谓生态主义与人类为中心主义是相对立的,强调植物权利,强调动物权利,强调动植物的生存权利。蚊子叮你,你也不要拍它,因为蚊子也有生存权。我们要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必须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现在非常奇怪的是,我们全国最穷的省是贵州,但是在贵阳的出租汽车规定不能小于1.6升的排气量。理由是什么呢?说太小的车影响城市形象。请问全国最穷苦的省你的形象是什么?为什么不从环境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有利于我们的政策。过去在北京排气量小的汽车也不许进主城区的干道,说影响城市形象。我们不知道中国是什么形象,我们的人均GDP才是1000多美元。我们的祖宗是倡导节约的,但我们在消费文化上却是一种奢华的消费、过度的消费、炫耀性的消费,这充斥着我们每一个角落,包括请客吃饭等等。因此,没有全社会的参与,只有政府和大企业的驱动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本文为2005年6月“绿色中国”第七届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