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高密度居住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李 强
  最近,在做人口数据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从流动人口来看,我国未来的趋向是人口将向更为高密度的地区流动。因此,虽然我们希望实现宜居,但是,必须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宜居,是在人口高密度情况下的宜居。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社会管理模式、人口居住模式和政治模式都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从人数密度来看,近十余年,我国城市人口密度迅速攀升。1990年,我国城市人口每平方公里只有279人,1995年是322人,2000年就迅速增加到442人,2001年是588人,2002年是754人,2005年已经达到近1000人的水平。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当然对于城市环境管理提出难题。不仅如此,笔者通过对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总趋势,是朝向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笔者提出我国的城市发展和人口布局,已经形成了一条与“腾冲—爱晖线”近乎平行的,划分东南沿海省份与其他地区的线条,我们暂称之为“东南沿海线”。实际上,这条“东南沿海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与海岸平行的曲线。该线东南是我国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农村人口的最主要流入地。可以预计这些地区是未来中国人口高度集中的聚集区,也将是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而这样一种人口高度密集居住的局面,必然造成我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
  笔者以为,人口高度密集居住对于环境的压力可以归结为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高密度居住的“人口集群”,其自身也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环境。据有的人统计,我国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高密度居住不仅房屋结构有特殊的布局,就连人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有人曾做过老鼠的居住生态实验,在一定区域内,当老鼠的密度较低时,他们会相安无事,随着不断增加老鼠的数量,当密度达到较高程度时,老鼠之间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从社会生态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也有类似现象。人口的密度大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中相互排斥的心理就会变得强烈起来。在一些人烟稀少的乡村地区,人们难得一见,陌生人见了也会产生亲近感。而在摩肩接踵的大城市里,行人之间有明显的排斥感。在我国的人口高密度的城市里,常常看到有人因为相互碰了一下、或汽车“刮蹭”等而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这里面固然有人的素质的问题,但是,生态高度密集的效应也不能忽视。总之,由于高密度“人口集群”这样一种特殊环境,社会变得张力较强,笔者也称之为“社会结构紧张”,在此种特殊的环境下,就比较容易发生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冲突。所以,笔者认为,高度密集的“人口集群”本身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环境评价中,也需要重视社会环境的评价。在有些情况下,社会环境的评价显得更为重要。比如近年来,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引发问题,究其原因,往往是出在社会因素方面。
  第二,高密度的人口,所带来的行为的“累加效应”十分巨大。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到2030的时候将达到16.2亿人口,据测算,那将大大超过我们这块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承载力。按照宋键同志的计算,我们国家的适度人口是7亿人,如果是16亿人口以上,那就是多了9亿人,当然就不适度了。在人口大大超载的情况下,环境会变得非常脆弱。在这种情况下,高密度人口的“累加效应”会变得极为突出,即如果是破坏环境的行为,而又是数以亿计的人次的累加,那样的累加量必然是十分巨大,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意味着,高密度人口的社会,对于人的素质有特别高的要求。所以,在我们国家环境教育、保护环境知识的普及显得异常重要。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比较薄弱。1995年,笔者曾参与组织首次有关中国公民环境意识的调查,结果证明,总体来讲,中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而且,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环境意识都比较差。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能够通过建设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强化环境教育,进而改变人们的破坏环境的行为,那么,那么,就会产生保护环境的正向的累加效应。在这方面,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日本非常重视国民基础素质的教育,在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的教育上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因此,虽然日本也是人口高密度社会,但人口的累加效应却产生了正面的效果。日本的成功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点,巨型人口高密度社会,在环境保护上,对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应该承认,巨型人口高密度社会的管理,具有相当的难度。虽然中国的官员队伍、政府队伍、管理者队伍在全世界是最大的,但是,对于13亿人口的社会来说,还是漏洞百出。前一阶段,笔者在河南做关于水管理的研究项目,发现,在环保方面,地方上常常象“猫捉老鼠”一样玩游戏。比如,一些造纸厂,按规定要有处理污水的设备,大型造纸厂也都买了这些设备。但是,这些处理污水的设备运转起来“添加剂”等价格较高。于是,不少造纸厂有了处理污水的设备也不运转,只有等上级来检查的时候才运转设备,结果污染依然如故。更有甚者,有些厂子在对付上级检查的时候,隐蔽地用清水冲污水,这样在出水口看起来水还是比较清洁的,而上级检查一走,他们又恢复常态。所以,在我们这样的巨型人口高密度社会里,环境保护的管理异常复杂,难度十分巨大。
  第四点,我们这个人口高密度社会,其重要特征之一,又是以中下层为主体的社会。笔者的研究发现,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既不是“橄榄型”的,也不是“金字塔型”的,而呈现的是一个倒过来的“丁字型”的社会结构。笔者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测量,从全国就业人口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高度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形群体是由一系列的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的。
  根据社会学的理论,“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是一种很不理想的结构,由于底层巨大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现在,笔者所发现的“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问题比“金字塔型”结构还要严峻,由于底层更大,社会就更不稳定,更容易产生社会冲突。所以,近来的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在移民的问题上,常常引发社会冲突。因为对于这样一个人口高密度,又是中下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上马任何一个环境项目,在移民中,碰到的都是有关中下层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基本生存问题当然容易激化矛盾。
  最后一点,人口高密度社会也对我们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个规划,在高密度居住的区域里,对人口的影响当然会是巨大的,这是我们国情的一个突出特点。近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发展的高增长时期,也可以称作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尤其要注意规划的合理性和对于环境的影响。在西方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曾经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个叫“过度城市化”,一个叫“过度市郊化”。美国当年就出现过“过度市郊化”的问题,即城市向周遍地带扩张太快,土地没有合理利用,浪费了太多的土地资源。今天,美国反省当年所走的这条路,他们今天认为当年的道路错了。而今天,我们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迅速向周边扩张,房地产商侵占有良好资源的土地,只要能够追求市场价格,就不惜浪费大片土地。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均资源之丰富,比起我们不啻天壤之别。现在连美国都反思他们城市的扩张过程中,规划不足,节省资源不够,相比之下,我们的问题就更突出了。我们的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少,所以,保护环境要在规划阶段就作得更为合理和更为科学。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本文为2005年8月“绿色中国”第八届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