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发展和绿色改革

  
  胡鞍钢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所面对的发展挑战时指出,中国面对两大矛盾,一是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需要靠科学发展。这个表述是非常准确的。
  事实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是越拉越大。我们现在处在历史上人口最多,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规模最大的时期,但却以历史上最空前脆弱的生态环境来承载,这就引起了矛盾,即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矛盾迅速加大,就是存在所谓的“生态赤字”。
  在“十五”即将结束,“十一五”规划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回顾一下,在过去五年的“十五”时期,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底执行得如何?我们来做一个事后评价,即“第三方学者评价”,通过这个评价分析一下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样的模式,到底是黑色发展模式还是绿色发展模式,如果是黑色发展模式,我们就需要从黑色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进而建设绿色中国。我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结论就是,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持续建设绿色中国,而建设绿色中国,就需要绿色发展,就需要绿色改革。
  在十多年前就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什么在“九五”期间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在“十五”时期却出现了逆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到底有哪些发展目标?哪些发展目标容易实现?哪些发展目标最难实现?我们怎么理解这些发展目标?如果使
“十一五”的有关资源环境的目标具体化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中国如何从黑色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从黑色改革转向绿色改革?占人类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的成功标志是什么?对人类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我们想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出现逆转
  首先,对“十五”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一个事后评估。在“十五”计划中,我国提出的发展的目标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九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区及郊区绿色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特别是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进展。我们对此做一个所谓的事后评估,或者叫做目标一致性评估。从中我们首先看到能源增长率,就是能源生产及其消费增长率大大超过GDP增长率,因而出现了一个逆转,就是单位GDP能耗有所上升。
  可以看到,从1978年到2001年,单位GDP能耗是持续性下降的,平均每年下降4%以上,非常可观。然而,从2001年以后却在上升,特别是到2004年。与此同时,能源的结构发生变化,原来1978年是以煤炭为主持续下降,到了2001年已经从70%下降到65.3%,而后又持续上升。我们看到2000年全国总能耗是13亿吨标准煤,到2004年却提高到19.7亿吨标准煤。从GDP的角度来看,GDP肯定是做大了,但是从污染的角度来看,从能耗的角度来看,显然出现了增长模式的逆转。
  我们再看其它指标,人口发展目标是实现了,控制在13.3亿以内,森林覆盖率已经提前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城市建城区绿色覆盖率如期实现,新增加的自然保护区接近或者超过原定的目标。最主要的是污染物排放的绝对值在增加,这是由于能源的消费大幅度增长,特别是煤炭的消费陡然上升。在2000年全国的煤炭生产量是10亿吨,2004年已经达到19.5亿吨,2005年突破20亿吨,这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所谓好消息是我们的GDP确实大了,坏消息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度上升,因此造成局部地区环境状况恶化,特别是区域酸雨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很显然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出现了曲折。中国经济改革以来逐步摆脱了苏联的增长模式,也就是以重化工业为主,能耗高、污染排放大的模式,尤其是十年前提出“九五”计划的时候就明显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应当说符合中国国情。我们也的确发现“九五”时期,中国通过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增长方式在转变,经济增长率平均8.1%,但是能耗或者说煤炭的消耗是负增长的,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局面。
  然而,进入“十五”时期,特别是2002年以后,新一轮投资过热出现,我们发现这个模式开始转变,由此出现了单位GDP能耗越来越高,污染物排放越来越大,重新转向了计划经济模式,就是低质量、低效益、低就业,也是高能耗、污染排放激增的增长模式。显然,“十一五”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增长模式,继续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出现问题的话,不仅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也会对全球产生“负外部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绿色GDP账户所计算的中美两国自然资产损失所占全世界的比重,我们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时候,由于美国是世界经济上最大的国家,又是能源消耗最大的国家,因此,它占全世界的自然资源损失是最大的,大体相当于世界的五分之一,而后它占世界的比重在持续下降,现在大体下降到十分之一左右。而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其自然经济损失却在迅速上升,从百分之七八迅速上升,在90年代高达35%而后有所下降。
  很显然,中国不是不要崛起,而是需要什么样的崛起?是黑色崛起还是绿色崛起。如果是黑色崛起对人类就是灾难,如果是绿色崛起对人类就是福音,因此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需求,乃至是世界60多亿人民的需求。中国过去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付出了多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生态成本。根据BP的数据,我们比较世界大国的数据,这里包括正在崛起的中国、印度和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以及现在的俄罗斯。从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间,假定全球各类资源消耗为百分之百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耗量非常大,中国能源消耗占全球新增量的30%,其中占全球煤炭新增消耗量的59%,占全球石油新增量的28%,最重要的是钢的消耗,占全球新增消耗量将近一半以上。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如果中国不转变增长方式,不仅中国资源环境承受不了,全世界也无法承受一个黑色崛起的中国。这就表明我们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必须从黑色模式转变为绿色模式。
  从排放污染的数据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中国二氧化碳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美国是从30%多逐渐下降,我们是从原来的百分之六七逐渐或者说迅速上升。再看有机废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1%,而排放的有机废水已经达到了世界总量的28.6%,大大高于美国、印度等国家。大家知道,有机废水排放最大的受害人群是中国13亿人口,尽管它有外部性,可以通过海洋、河道使周边国家受害,但是最大的受害者是我们中国人自己。
  很显然,“十一五”规划正是针对目前中国出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逆转,正是针对这种黑色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提出了六条方针,其中一个重要方针,也是整个方针的核心,就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品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这是第一次提出来的。这就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这个观念是1991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首次提出来的。当时提出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而后借鉴了西方思想,进一步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时还没有估计到今天我们会消耗这么大的资源,现在比我们原来估计的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更趋尖锐化。
  “十一五”规划一共提出了七大目标,这七大目标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基本思路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责任,是约束性目标,就是政府必须要实现;第二类叫预测目标或者预期目标,这是根据市场规律提出的;第三类叫指导性目标或者是导向性目标,是需要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实现的。在这七大目标中只有两个目标到目前为止是定量的,第一,到2010年人均GDP翻一番;第二,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这是中央首次提出一个十分明确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约束性目标。根据分析,这七大目标中最容易实现的是第一目标,最不容易实现的或者说最具有挑战的是第二个目标,这不仅包括能耗目标,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的状况要有所控制。
  根据中央“十一五”发展的方针和发展目标,我们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
“十一五”资源环境发展目标的基本构想和建议,把它界定为约束性目标,就是政府的责任目标,这最重要的是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是一个非常强的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包括单位能耗的下降,能源总量的增长,包括石油进口依存度等相关指标,一共是12个约束性目标,一个预测性目标。大体是想提出来:如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朝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方向上努力?如何实现上述国家目标乃至“十一五”规划资源环境目标呢?我们需要绿色发展和绿色改革,也就是需要从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变,从黑色改革向绿色改革转变。
  二、要从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变
  什么是绿色发展模式?根据中央“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我们概括为四个要点:第一,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第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第三,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建立生态保护社会。
  要从黑色产业转向绿色产业。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对中国具有紧迫性,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消费国,到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产品产量最大的国家,除了电力、汽车等少数产品之外,我们在主要的7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基本上都居世界首位。我们现在不是不需要发展工业,而是需要发展哪一种的工业。很显然,这需要从黑色农业产业向绿色农业产业转型,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环境友好型产业。
  要建立绿色标准。这个绿色标准既包含环保标准,使其可以持续增长,还包括健康标准,使人类自身也可以持续增长,这就要求尽快建立与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相一致的绿色生产、节能、食品、药品等各类绿色标准,实行强制性推行,让社会实现这个过程。要继续实行大扫除政策,就是结构调整政策,继续关闭一批工艺技术落后、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各类小企业,压缩、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采用各种手段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积极鼓励外资企业和私人企业向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投资,等于增加这些企业的建设自然资本。
  要从黑色资源向绿色资源转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之一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发展绿色能源,充分利用两种能源、两种技术、两种市场,大幅度增加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的进口、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的进口,实行零关税,大力发展水电,削减煤炭的需求量和使用量,进口和输入天然气,采用液化天然气,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使用率和普及率。
  要从黑色城市向绿色城市转变。从2000年到2005年年底,中国城市新增人口增长接近1亿,这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我们不是不需要发展城市,而是需要发展什么样的城市,我们需要发展绿色城市。
  三、加快绿色发展需要绿色改革
  绿色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激励过高消耗、过度消费、过高排放的制度转向激励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投资生态、建设生态的制度,也就是从黑色改革向绿色改革转变。
  这需要利用市场机制提出综合的环境与经济的政策,包括资源价格政策。比起世界市场,我们的资源价格还是偏低的,要使用价格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要使政府和社会建立合作关系和互动机制,共同为环保发挥作用,这需要社会制度的创新安排,包括发展NGO、社区组织,让公众参与。
  要通过制度建设、制度创新来形成一种有效的技术创新,使更多的新技术考虑到环境,包括设计本身和循环经济等等。
  要从黑色税收转向绿色税收。我们现在的税收量达到2万亿—3万亿人民币,这是我们调整整个经济活动主体的重要杠杆。如何进一步通过税收杠杆刺激绿色产业的发展,建立节地、节水、节材、节能源、节约运输力的产业,在产品的层次刺激绿色产品的发展,包括“顾客友好型产品”、“资源节约友好型产品”、“环境保护友好型产品”以及“健康友好型产品”。
  要鼓励公平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合理的消费,倡导绿色食品、药品、家电、家居、汽车、建筑和社区。对绿色生产和消费要实行减免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清洁生活、绿色生产、环保产业要实行减免税,绿色消费商品实行减免税,引入零增值税政策来鼓励可再生清洁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能等等,这叫“胡萝卜政策”。我们还需要“大棒政策”,就是对黑色污染生产增收燃油税、燃煤电厂的污染排放税、煤炭消费污染排放税以及进一步提高对三费排污费的征收水平。
  要从黑色财政转向绿色财政。我们2005年的财政收入超过3万亿,我们的财政支出大大超过3万亿,如何使用好这部分公共财政?我们需要从黑色财政向绿色财政转型,需要解决公众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位的问题,要促进它到位,用公共财政来购买全国性生态公共产品,对大江、大河、大湖、大海进行环保治理。这是全国性公共产品,需要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来买单。
  我们现在最稀缺的资本是生态资本,需要用公共财政购买生态资本进行生态建设,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林、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治理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用钱购买所谓生态资产。这些生态资产还应当包括进一步扩大自然保护区,划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海岸生态区,保护生态多样性。
  这次“十一五”规划中,一个最大的突破和创新就是对中国国土进行区域功能的划分。将来考核生态保护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不是衡量它的GDP,而是衡量它主要生态指标或者生态资本增长指标。这样可以引导各级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环境条件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投资,增加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本或者自然资产。
  最后一点很重要,就是要从黑色贸易转向绿色贸易。从国内角度来看,这些年我们持续百分之十几的社会商品零售额高增长;从国际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5年贸易总量突破1.4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的总贸易量有可能会达到2.8万亿美元。这些都表明,我们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利用国外需求,使我们发展成一个最大的绿色贸易国家。这要求我们的能源价格尽快向国际市场价格趋同,按照国际市场价格交易,这也会提高我们的能源效率,支持国内企业绿色产品研发,积极推行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产品认证,大力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鼓励高技术产品出口。对进口绿色产品、能源、环保、节能设备实行零关税制度。2006年年底,中国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将结束,我们要进一步降低关税,要对有利于绿色贸易的产品和服务降低关税,包括将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对国内外开放我们的环保市场,积极吸引跨国公司进入能源环保产业,充分利用国外成熟技术,同时鼓励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结成多种形式的战略结盟。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大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将在环保节能等方面发挥单边、多边的作用。
  中国的成功就是世界的成功,中国的失败也是世界的失败,绿色发展是中国必选之路。中国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科学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就是要建设绿色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的发展要取得成功就要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黑色改革向绿色改革转变。中国绿色发展的成功是世界的福音,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和参考价值,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我们希望中国的崛起是自主发展的崛起,是自我约束的崛起。当我们崛起的时候还要照顾到左邻右舍,还要考虑到世界资源环境的约束,中国的崛起一定是绿色的崛起。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2005年12月“绿色中国”第九届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