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发展战略

  
  周凤起
  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中国能源、资源与环境发展的战略问题。
  一、近些年我国能源发展形势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费出现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势头。从2003年开始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1988年到2000年的20年间平均不到0.5%,现在逐步开始有所增长,到2001年还是0.47%,2002年就到了1.19%,2003年到了1.77%,2004年到了1.6%,2005年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大概仍然会处于高位。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增长仍然依靠外延扩张,走的还是一条低效高耗的道路,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重化工业倾斜,片面依靠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看起来难以为继。  
  近两年的能源短缺也刺激了传统能源的超速开发。2004年电力新增装机超过了5000万千瓦,2005年大概是6900万千瓦。电力建设的无序竞争抬高了电力单位的造价,也使电力技术和电源结构难以优化,大量的中小企业又开始重新开始投入运行或者兴建,煤电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在煤炭价格升高的刺激下,近两三年,每年煤炭的产量增加2亿吨,大量游资竞相争夺煤炭超额利润,使得煤炭行业也成为我们国家投资的热点。
  煤炭的过度开采和大量的燃烧,使我们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特别是二氧化硫的排放上升明显,因为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是煤炭燃烧的产物。本来我们希望“十五”比“九五”要降低10%,现在恐怕还要增加10%以上,酸雨的问题实际上更为严重。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增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目前这种形势,估计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可能在总量上达到世界第一。到那个时候,因为全球温室气体增长的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也会阻碍经济发展。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5年以来的形势应该说有所缓和。过高的投资增幅受到了遏制,房地产以及高能耗产品市场也出现了回落的势头。能源市场紧张的状态也有所缓和,电力短缺虽然还比较普遍,缺电的范围已经由全国性的缺电转为地方性的缺电,缺电的时间从全年性缺电转为季节性的缺电。煤炭价格高速攀升的势头已经有所回落,电煤的库存也已经达到正常的水平。但是这一轮的能源增长超乎寻常,达到供需平衡的结构以及质量还是比较差,能源发展缺乏战略性安排,在能源需求高速增长的压力下,煤炭超能力增长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竞争以及安全问题。  
  大家知道矿难,虽然中央极为重视,但是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难以控制。电源结构进一步偏重煤炭,本来要优化电源结构,实际上达不到原来的预想。按照目前的电力发展速度,2006年底全国的电力装机可能要达到5.8亿——5.9亿千瓦,2010年有可能要达到8亿千瓦。这个数字比我们三年前的预测高得多,我们原来预测到2020年是8.6亿——9.5亿,现在到2010年就可能要达到这个数。高度消费能源的结果一个是索取资源,第二个就是污染的排放,这是必然的后果。 
  在电源结构当中,核电在2010年前没有新机组投产。“十一五”期末仅仅是电、煤、冶金和建材行业对煤炭的需求可能就要达到20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目前已经超过40%,而且这种趋势仍将扩大。国际油价的高涨和剧烈波动不但给我国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也使我国利用国际石油、天然气,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变得更加困难。
  二、我们的对策和发展战略
  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但使能源效率下降,煤炭开采对土地、水资源以及生态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比燃煤对大气的污染更加难以治理。山西煤炭矿区地下都已经采空,有好几位领导和专家都提到,建设人类宜居环境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像山西省这样为我们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能源基地,是不是人类宜居的地区呢?有人甚至讲,我们招兵的时候,要招一个合格健康的年轻人都相当困难,这说明当地的环境状况恐怕已经达不到人类宜居的标准。  
  现在煤炭开发强度,已经超过安全生产能力5亿吨到7亿吨。超能力生产、不注意安全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国家的能源供应,很难继续依靠煤炭持续大量增产来解决。每当经济快速发展,能源供应不足时,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中国煤多,如果煤多,我们就多生产煤,暂时解决了应急,留下了多用煤对环境影响的长期负面作用,不可低估。  
  我们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也引发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响。中国有13亿人口,每人都有生存发展权,需要更多的消费,每人消费一点点石油就会形成比较大的数量。国外有些人士就认为中国的石油进口对他们的需求构成了竞争,甚至威胁。这也是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想到的。因为石油市场是全球最国际化的贸易市场,从来没有限定买家和卖家。为什么中国刚刚走出去,我们的新的增长刚刚开始,有人就不舒服,认为中国和印度把石油给买贵了?世界上到底能不能满足中国新增的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呢?看来难度不小,所以我们的能源发展战略中又更多地强调要以国内为主。当然我们还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但是我们的眼睛要更多地看到国内。一说到国内我们就会想到是不是要用更多的煤炭,而用更多的煤炭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制约。  
  国内到底能够供应多少能源,从目前分析的情况看,到2020年国内能够提供各种常规能源资源的总量大概也就在24亿吨标准煤左右,即使加上小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也只能提供27亿吨标准煤,其他需要进口。我们现在已经是20亿吨标准煤,到2010年我们要多少,2020年我们要多少,而且又要进口多少,能不能满足?这就是我们国家在新时期能源资源的制约因素。我们要研究采取什么样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就能把中国的能源供应问题解决得非常好。这时,中央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行节能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国家惟一符合国情的选择,也是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中国的能源问题只有从需求方抓起,把能源消费增长的速度以及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才有可能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能源供需平衡。  
  中央对建设节能型社会非常重视,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行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必须是节能型社会。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按照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具有数量的目标:一个是人均GDP要在2010年翻一番;第二,要求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比2005年万元产值能耗要下降20%。这件事情引起很大的反响,这个目标不仅仅是
“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也是一个政治目标。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恐怕中国的经济发展会面临困境,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使得中国走向和谐的社会。有人怀疑这个目标能否实现,我想有相当难度,但是只要我们把这个目标纳入到各级官员的考核体系之中,全民动员,这个目标也不是不能实现的。 
  第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一定要发动公众参与。政府显然要起主导作用,但是光靠政府也还不行,应该把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指标分解到各省,分解到各个企业,分解到各级官员,让大家都来担负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指标的义务。  
  第二,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要建立健全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要迅速地修改和完善我们的节能法,同时要认真实施,要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的力度。要制定和实施一些强制性的标准,推动生产、建筑、交通各个方面节约能源的工作。如果光是一个理念,光是一个指标是不行的,一定要把我们的政治理念、经济目标落实到我们具体工作当中去,每年、每月都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建设节能型社会一定要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要更多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能耗比较低,又能解决就业问题。还应该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现在的低端产品已经太多,已经不断引发贸易的摩擦纠纷,所以必须改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第四,建设节能型社会应该认真考虑我们国家消费模式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合理的终端能源的消费结构,没有合理的能源消费方式来引导消费,也很难优化我们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第五,应该引导公众加深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需要长期的舆论宣传和教育,树立节约型消费文化,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我们国家一定要在能源效率方面做得比发达国家更好,否则,我们的人均消费与人口总量一乘,那末,能源消费总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第六,在能源供应方面应该实行多元化、全方位的能源发展战略。我们立足国内,但不能只依靠煤炭。现在的重点应该考虑发展有规模替代意义的、能够提供可靠现代化能源服务的重大能源资源和技术。对我国来讲,加快发展天然气利用的规模,加快水电、核电发展速度,加快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发展,应该说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核电发展应该抓住时机,我们已经议论太多,到底什么是我们国家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是两代半技术还是三代技术争论不休,使得我国的百万千瓦级国产化的示范项目难以投入进行,连个技术路线都定不下来,还怎么往下干。如果我们丧失时机,就会贻误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七,应该加大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科技的投入。中央非常强调经济发展一定要依靠科技的自主创新,我们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太少,对能源的科技投入太少,和发达国家相比实在太可怜。在这方面如果不做更多的投入,技术的进步就难以支撑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八,我们应该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在能源价格方面,过去多年来我们实行的是低能源价格,或者叫能源价格补贴政策。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看来是有理的,但现在是市场经济体制,价格应该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应该反映市场的供需态势。政府对价格的控制,包括对能源价格、电煤价格的控制应该迅速放开,让市场决定价格,让市场选择它的供需平衡点,这样可能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要建立节能型政府,又要建设节能型企业、节能型家庭等等。我们的口号已经非常多了,如何把广大公众真正发动起来,投入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这是一个关键。对于建设节能型社会的公众参与和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完全一致的,节能型社会建不成,中国的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也难以建成,我们一定要综合考虑,共同促进其实现。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本文为2005年12月“绿色中国”第九届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