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绿色责任 构建和谐社会

  
  梁丽明
  创建绿色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新主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每一个环保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太原市作为国家的能源和工业基地,受能源资源的需求和脆弱的自然环境条件限制,曾经一度被列为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呼声日趋高涨,再现碧水蓝天是环保部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为此,我们以污染源的治理为重点、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突破,和全市300万人民一道向污染宣战。
  在过去的五年里,太原市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已经达到78亿多元,是“九五”期间环境保护投入的2.5倍,完成污染治理重大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项目600多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提高了28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增加了8.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治理任务完成率达到99.7%,城市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环境质量日益改善。
  几年来,尽管太原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期盼和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长期战斗在基层一线的环保工作者,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环保工作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亟待突破解决。
  第一,传统的决策思维方式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区和部门仍然习惯于单纯地追求GDP增长,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时有发生。这里既有理解认识上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当前干部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上存在的弊病。一些领导干部,大会小会上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诸如此类的话作为口头禅,道理讲得很到位,但实际工作中抓得少,落实得更少。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有钱扩大生产规模,无钱上污染治理设施,治理污染没有主动性,缺乏社会责任感。
  第二,薄弱的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太原市由于超重的产业结构和特殊的地理条件,环境容量小,环境基础薄弱,污染负荷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十一五期间,太原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年均长12%,如果还停留在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成倍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将为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带来更大压力,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规模扩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可以这样说,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发展能力是有限的,而我们对自然的需求却是越来越高,相应地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会越来越大。
  第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不适应。近年来,我们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来看,由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不配套,经营城市理念不强,管理体制落后,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改善,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瓶颈。
  第四,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与群众对维护环境权益的要求不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维护环境权益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期望也越来越迫切。但从目前来看,我们环境管理的手段还不完善。在环保法制建设方面,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原则性的规定多、可操作的细则少,行政手段多、经济手段少,一些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污染成本社会化。在环境违法行为监控方面,环境执法、
监测的能力、
装备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污染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排污单位不能做到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企业偷排偷放现象时有发生。在环境执法方面,往往靠环保部门孤军奋战,尚未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所有这些,导致许多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与人民群众的企盼和要求仍存在差距。
  第五,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与国家积极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不适应。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对世界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从现阶段看,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全民关心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良好局面。但是,公众环境意识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群众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职责,对于涉及自身的环境意识、环境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刻,在生产、生活、消费中的节约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今后的五年,将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五年,也是环境保护不断深入、环境质量将得到持续改善的五年。太原这座拥有丰富资源和悠久历史的城市,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市场空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也将为环境保护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是,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资源和能源型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将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巨大的压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更是每一个环保工作者应当坚定不移、始终追求的理想信念。我们认为,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必须以新理念、新思维、新认识来推动。 
  一是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正确把握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做到统筹谋划,综合决策,才能不断开创环保工作新领域,取得新成效。
  二是环境保护必须赋予新内涵。要坚持服务于改革发展的大局,围绕发展抓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把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到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才能在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发挥积极作用。所以,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树立创新意识,用发展的观念审视环保,用改革的办法谋划和完善环保工作,才能不断创新思路,创新形式,使环保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
  三是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求真务实为基本要求。只有把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结合起来,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解决观念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追寻和探索环境保护的内在规律,抓住关键环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积极推进改善环境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性转变。
  四是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环境法制建设为根本保证。只有坚决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建立有地方特色、操作性强的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集中查处重大的环境违法案件,才能把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落到实处。
  五是环境保护必须坚持公众参与为基础。要继续深入开展环保“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的“五进工程”,不断提高公民和社会各界的环境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努力形成“环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的社会风尚。在进行城市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时,要广泛听取和征求公众的意见。大力推进绿色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文明,推进绿色消费。要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环保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暴光,对重大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连续追踪报道。规范环保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环境质量状况,依法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赋予了环境保护更加深刻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日趋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和广大公众日益提高的环境维权意识,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和群众基础。滚滚的环保浪潮也必将推进太原市环境的改善,不可否认,在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观念、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和束缚,但是,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关注支持和参与下,这些困难都将得以逐步解决,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太原市环保局局长,本文为2005年12月“绿色中国”第九届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