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2006年09月28日 人民网
  未来5到10年内,基础资源趋于枯竭和环境成本明显加大所形成的硬约束,很可能严重制约我国后续经济增长。9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主办的第十一届“绿色中国”论坛上,牛文元、温铁军、刘伟等15位著名环保、经济学家和可持续发展专家一致表示,在我国经济增长没有脱离“三高一低”的粗放型模式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动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也认为,生态文明应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9月17日《北京青年报》)
  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逐步完善,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人们终于认识到,生态问题不仅是大自然的问题,而且首先是人的问题,是涉及到人类现在与未来的大问题;当代人类不能以牺牲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代价。党的十六大也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从文明观的高度重新认识生态问题。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要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首先是要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尤其要使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为官一任不仅要造福一方,而且要造福子孙,造福后代,切不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要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其次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生态,发展便没有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要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再次是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一方面是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行政手段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尤其要注意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各地、各行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要通过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相应的法律,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无数事实证明,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专家所言: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真正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内容之一。
  
  

友情链接